4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十版以“回國創業,邁好第一步”為主題,對4位來自技術創新領域的海歸創業者進行了整版專題報道,分享他們的創業故事和心路歷程,點贊海歸創業者們將自身“國際化積累”轉化為“本土能量”的實踐探索精神,以及“一步步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堅定。 在《努力實現本土化創新》一文中,人民日報對慢病管理和智慧醫療平臺——智云健康創始人匡明的回國創業路徑進行了詳盡報道:英國實習的一次偶然經歷,匡明埋下創業的種子后,毅然選擇回國創業并扎根慢病管理賽道,以本土化創新為第一要素,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積極發揮創新力量打造中國式慢病管理,為醫療“減負”。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年04月21日第10版 以下為《人民日報海外版》第十版 《努力實現本土化創新》報道全文 努力實現本土化創新 匡明 就讀劍橋期間,我被安排到英國當地一家著名醫院實習,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病患在到達醫院前,醫生已經接收到病人在家期間的體征數據,見面后,醫患二人在一間屋內閑話家常般便輕松愉快地完成了整個就診過程。在診療的同時,醫生對病人下一階段用藥方案已做出精細調整。 “您是如何完成診療的呢?”我當時好奇地問醫生。 “事實上,慢性病治療的關鍵是習慣,聊天過程是為了尋找數據變化的真正原因。”醫生回答。 正是觀察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隨意卻能對病患做出更精準診斷的診療過程,我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用創新打造中國式慢病管理,為醫療“減負”。帶著對未來醫療的憧憬,回國是我的必然選擇。同許多海歸創業者一樣,有了想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將想法一步步落地。 創業過程中,我發現本土化創新是第一要素。一方面要尊重中國國情。國內的信息化改造已走在國際前列,并培育出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需求以及使用習慣;另一方面不能照搬國外模式,而是要向國際展示中國“信息化+產業改造”的力量。 思路上要有創新。比如,創業之初,我們就在思考如何幫助醫務工作者提高診療和慢病管理效率。以血糖管理為例,長久以來,醫護人員統計病人血糖情況時需要逐個檢測再手動錄入醫院系統,如果一個病區有100多名病人,每名病人每天統計幾次就是巨大的工作量,而且繁瑣工作容易出錯。我們的思路,就是通過一體機和操作系統,使護士檢測的血糖數據可以實時上傳,同時部署到不同科室,幫助醫護人員提高效率。 技術上也要創新。不僅是模式創新,還要有硬科技——只有技術過硬才能為產業帶來真正的升級改變,為社會帶來持久價值。 與此同時,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保持創新的態度就是保持年輕的心態。我充分信任更年輕一代的實力,并愿意在團隊中發揮他們的力量?!?0后”“95后”甚至“00后”是“互聯網原住民”,對創新有著極為敏銳的嗅覺與渴望,善用年輕員工,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展示平臺,是企業不斷發展創新的基石。 比如,為了讓智云平臺的醫療服務能力更有保障,我們的團隊——一群“90后”為主的年輕人,共同研發了智云醫療大腦。通過智云醫療大數據核心算法,基于智云醫學引擎,再不斷利用大數據進行反復學習和優化算法,在醫生端應用在線輔助診斷決策,降低醫療誤診率,同時也能在患者端和藥房端形成智能分診導診系統。此外,還可以優化醫生排班系統,支撐智云平臺醫療服務能力。這些都是年輕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的創新。 創業中要緊跟國家發展戰略,發揮創新力量。“十四五”規劃綱要發布以來,中國大健康產業迎來了全新發展階段,國內數字健康產業還有許多發展潛力有待挖掘,這也給海歸帶來了新的機會。希望有更多海歸人才投身祖國的健康事業,共同為實現我們美好的健康未來而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