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證監會正式下發《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隨后20家企業被抽中抽查。據公開消息,今年1-2月科創板和創業板共有53家IPO企業申請終止,芯片和人工智能是重災區。3月11日,依圖科技登陸科創板的上市進程顯示為中止,云知聲、京東數科、禾賽科技等AI公司也相繼撤回招股書。 ![]() 市場監管收緊,AI場景落地邁入加速階段 科創板原本是瞄準“硬科技”設立,一向對該類企業要求較寬松,加上政策導向,2020年有相當一批AI獨角獸準備掘金科創板,被給出天價估值,這也使得業內對AI泡沫存在擔憂。如今,AI獨角獸們都在爭奪“AI第一股”,現實卻是面臨集體“ICU”的處境。對于眾多AI公司而言,盈利是當前的最大難題,商業落地能力以及巨額虧損是爭議焦點。除了普遍虧損,更大的壓力在于,這些拿了很多融資的AI獨角獸,并不能在二級市場獲得匹配融資時的高估值。 盡管當前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行業的追捧程度已從最初的狂熱進入理智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在中國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在計算機視覺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行業將迎來質的飛躍,產業結構也將日趨成熟。目前,與產業經濟、社會民生相關的AI應用場景正加速落地,比如智能汽車、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醫療等。在智能汽車領域,資本巨鱷、互聯網巨頭、造車新勢力加速搶灘,傳統車企也不甘示弱牽手科技巨頭加碼數字化轉型,長安捆綁華為,阿里聯手上汽。在智能交通領域賽道中,除了BAT、科大訊飛、華為等科技巨頭外,還有專注于垂直領域的人工智能企業,比如眼控科技、千方科技、以薩科技,這些企業聚焦城市交通智能化升級,運用AI技術賦能城市治堵、交通安全保障、停車管理運營等業務場景。 商業落地能力將是行業突圍關鍵 與歷史上其他新興產業興起的節奏相似,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興科技,需要長期的資本投入和更多試錯空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眾多人工智能企業在不同的領域進行業務探索,為技術應用創造更多場景,豐富技術的應用形式,其中一些企業已找到商業化的落地場景,未來或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以下幾家公司小編長期關注,覺得有不錯的發展潛力。 1. 科亞方舟醫療 科亞方舟醫療是一家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公司。其核心產品深脈分數是第一款獲得國家藥監局認證的可在中國開展商業化的三類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公司也為全球第二家同時擁有可在中國、美國及歐盟商業化批準的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公司。公司致力于深度學習賦能的疾病診斷與治療器械的研發及商業化,旨在實現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改革。 2. 眼控科技 眼控科技是一家專注于全球交通安全領域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作為國內較早進入交通安全監管領域的科技企業,目前在智慧交通、智慧航空等垂直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已位居行業領先地位,產品和服務遍及國內30余個省市。在航空氣象領域,眼控科技數值模式預報的技術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與國家氣象中心展開2022年北京冬奧會風場超分辨率技術合作。公司憑借十多年的AI技術和工程實踐積累,已具備成熟的商業落地能力。 3. 斑馬AI課 猿輔導旗下啟蒙品牌“斑馬AI課”,堅持“教育+AI”,在行業內獨家首創“AI互動課+專業老師全程輔導”學習模式,已擁有英語、數學思維、語文、美術等多個學科,覆蓋全國400+城市。此前斑馬AI課《基于人工智能的少兒教育發展研究》課題入選了“十三五”教育部重點課題,成為首家參與教育部重點課題研究的在線教育品牌。 4. 智慧芽 智慧芽是一家科技創新情報SaaS軟件即服務服務商,聚焦科技創新情報和知識產權信息化服務兩大板塊。通過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NLP等人工智能技術,智慧芽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高校和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提供大數據情報服務。目前,智慧芽已經服務全球50多個國家,超1萬家客戶,涵蓋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生物醫藥、化學、汽車、新能源、通信、電子等50多個高科技行業。 對國內AI企業來說,在“科技強國”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當下,企業唯有緊跟國家戰略,堅持基礎研究和自主創新之路,方能在“數字中國”時代承擔起“突破科技封鎖、以技術賦能百業、拉動經濟發展”的重任。未來,期待以眼控科技、科亞方舟醫療、斑馬AI課、智慧芽為代表的各領域科技企業實現突圍,用技術創新持續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