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最多的一年曾飛行155次,2016-2019年,連續四年蟬聯攜程網飛行里程冠軍。迄今為止,他都是該網站累計飛行里程、次數第一人。 顧佳斌,這位去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覓食”的美食家,即將在今晚(8月31日)22點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上映的中國首部財經美食紀錄片《尋味·王家沙》里露面。
![]() 據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范彥萍采訪,在這部片子里,顧佳斌穿越回了70多年前的老字號王家沙,扮演起了運送面粉的小工等角色。在“潛伏”老字號一年后,他感悟頗深,食品行業的成功沒有捷徑,唯有好食材加上認真且最接近傳統的制作,才能還原最本真的味道。 ![]() 在快餐化消費的時代堅持傳統 紀錄片《尋味·王家沙》歷經一年拍攝,紀錄片《尋味.王家沙》由上海電視臺導演申紅主導,片中不僅展現了幾代王家沙人的匠心精神、美食餐飲文化、點心制作的非遺技藝,同時也講述了這個老字號75年來跌宕起伏的風雨歷程。 ![]() “拍攝過程非常好玩,歷時也較長,有挑戰,又有感悟。”受邀擔任主演的顧佳斌介紹說,初創于1945年的王家沙點心店舊時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膾炙人口的“四大名旦”,即鮮香鹵多的鮮肉生煎、鮮嫩味美的蝦肉餛飩、酥香可口的豆沙酥餅和香脆松透的兩面黃。2007年老字號王家沙的本幫點心制作技藝曾獲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殊榮。 ![]() 在拍攝的過程中,顧佳斌和上海王家沙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宏杰交流后了解到,原來王家沙的肉包不是用的冰凍肉而是冰鮮肉,菜包是綠色無農藥蔬菜。 “他們對食材和口味的講究令人感佩。比如這里的師傅現在還是遵循傳統工藝,燉雞湯是用兩個雞熬的。即用一只雞燒出高湯,再用這個高湯燉另一只雞,熬出原汁原味的雞湯。”這家老字號在快餐化消費的時代如何堅持傳統也讓顧佳斌感到了不易。 在紀錄片上映前夕,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名譽會長沈思明開玩笑地說,有人曾想獲得王家沙蟹粉湯圓的配方,但被拒絕了。在顧佳斌看來,即便外面的餐廳獲得了老字號的配方,有些東西也是無法復制的。 ![]() 顧佳斌曾去過香港一家著名老字號,那里有道名菜叫炒四寶,原料里有豬的三種內臟,分別是豬心豬肚豬肝。“哪怕你把所有的炒法學會了,也炒不出一模一樣的口感。我后來了解到,這道菜原料里的三種豬內臟分別來源于三種不同年齡段的豬,打個比方豬肚是最不容易熟的,就挑最嫩的豬的豬肚,而豬肝較容易熟,就挑最老的豬的豬肝。三種內臟同時下鍋炒,這樣炒出來的嫩度才是一樣的。老字號有其獨家門道。就看你是否愿意花成本,是否愿意花功夫。” 他也曾光顧過一些所謂的網紅餐廳,但最后的感受是“失望”,“和老字號相比,還是差了一截,有的餐廳的確有自己的特色,但最多學到一兩項技能。就拿燜肉面來說,老字號的面不管是燜肉、面、澆頭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樣都比較地道。” ![]() 讓更多人珍惜老字號的手工制作 在拍攝過程中,顧佳斌還了解到,原來王家沙還在上海周邊城市設有蔬菜基地,很早就實現了全產業鏈生產,將核心產品的品質控制好。如店里采用的赤豆是“海門大紅袍赤豆”,屬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無農藥純天然,顆粒飽滿,出沙好,香糯味甜,而且七十多年來這家老字號一直保持著人工炒沙的工藝。 ![]() “這種匠人精神讓我很感動。他們放棄了省事省力,自己做基地。”在顧佳斌看來,用匠人精神種植養殖制作出的食材,就是藝術,值得我們像對待非遺產品一樣去珍惜,這樣,那些具有匠人精神的種植戶養殖戶才能堅持下去,好食材、美食才能傳承,不會消失,我們的后代才能吃到。 ![]() 他還表示,從防止浪費糧食的角度,引導大家吃符合自己消費能力的食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便宜,這樣大家才會更好地珍惜糧食。如果用劣質的添加劑輔料去大量制作劣質食材,這才是最大的浪費。 ════ 相關鏈接 ════ 顧佳斌出生于青浦,畢業于同濟建筑規劃專業,曾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他30歲下海投身房地產行業,40歲賣掉公司做慈善,發起了“大城小愛慈尚會”,為支教的鄉村教師提供舒適的“集裝箱之家”。在“上山下鄉”的過程中,他也順便拍攝了鄉村當地的美食。沒想到,無心插柳,把自己整成了美食家。
![]() 新聞發布會伊始,上海王家沙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宏杰先生作為東道主首先致辭,對來賓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歡迎,并講述了王家沙多年的發展使命和未來展望。
![]() 上海市靜安區副區長張軍、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名譽會長沈思明、上海市靜安區商務委主任林曉玨、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頻道長、上海電視臺紀錄中心主任李逸、上海梅龍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邦煜、紀錄片導演制作人申紅、美食家顧佳斌等領導嘉賓蒞臨。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看看新聞、新浪、搜狐、鳳凰網、網易新聞、東方網、騰訊上海站......等數十家國內權威媒體參加儀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