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醫院為什么10天就能建成?前段時間虎門大橋震動,到底是什么原因? 很多時候,這些疑問我們也就是在腦子里一閃而過,很少真的去刨根問底。但沒想到,有人居然在網上一本正經地把這些問題都掰開揉碎地講清楚了。 而且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在頭條關注了幾個科普作者后,感覺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我就是看不慣那些不認真做科普的人” 三一博士是頭條上有72萬粉絲的知名科普作者。他很擅長將基建、工程制造等小眾領域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而且風格深入淺出、生動易懂。 比如今年4月20日凌晨,上海市在鬧市區進行了一次爆破拆除,四棟百米高的爛尾樓在數聲巨響中頃刻間成了廢墟。 這條新聞的關注度很高,有人就很好奇:在鬧市區爆破高樓,是怎么做到不波及周邊建筑物的呢? 三一博士就制作了一條相關的視頻。也是看了他的科普才知道,這看似簡單痛快、充滿視覺張力的爆破,其實是在精確控制下進行的:為了讓大樓按照預計的方向倒塌,那么要炸哪根柱子、哪面墻,需要埋多少炸藥,埋在什么位置,不同層位的炸藥爆破的時間間隔是多少等等,其實都經過了精密的計算。 當然,做科普,光有熱血和決心是遠遠不夠的,如何靠實力贏得觀眾認可也是一大難題。 “在專業知識儲備上我很有信心,但我不懂傳播啊。”如何將專業小眾的內容轉變為大眾喜歡且易于接受的信息,成了橫在他面前的一道坎,甚至一度萌生了退出的想法: “如果嘗試完能想到的所有方法還是不行,那我就老老實實教書吧。” 轉機發生在去年國慶。國慶閱兵第二天,他發了一個介紹國之利器DF-17導彈的視頻內容,沒想到一下子火了。 當時,他的粉絲只有一兩千,視頻卻在不斷被推薦的情況下,很快達到了32萬的播放量。 這堅定了他繼續做下去的信心,并且思考:為什么這個內容會獲得如此多的關注和喜歡呢?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盡管搞笑趣味是很多人喜歡的標簽,但畢竟互聯網用戶是多元的。頭條上不乏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天然有強烈的求知欲,相比無厘頭的搞怪,有創意又權威,知識滿滿的科普內容,更容易獲得他們青睞。 《理程碑》是三一博士在頭條獨家上線的一檔專注工程制造史的科普節目。里面有很多他對工程、基建等相關熱點新聞進行的干貨解讀。 截至目前,《理程碑》系列節目已更新了41期,總計播放量破億,三一博士的頭條號也在半年時間漲粉 50 萬。 回憶這段時間在頭條的創作,他感慨道: “可能我的科普從形式上看略顯‘笨拙’,但只要能為粉絲朋友帶去哪怕一絲實用信息,也值了。更關鍵的是,做這件事,我自己很開心。” “朋友圈里的‘偽科學’文章,我真的忍不了” 除了三一博士,14歲進中科大,23歲獲博士學位的袁嵐峰教授,也是一位大神級人物。 和三一博士踏上創作道路的原因相似,袁老師做科普,同樣是出于一份責任感。因為親朋好友經常會轉發各種“偽科學”的文章,實在是讓他哭笑不得:明明是一個物理學早就在理論上提出、實驗中驗證的成熟概念,硬生生被搞成了神秘主義和玄學。 與其不斷地給朋友們科普和糾錯,不如自己來為大眾讀者做“科普”。 袁嵐峰在頭條推出的欄目《科技袁理》,以科學、工業、技術等領域的話題為主,專業且密集的知識輸出,在他抑揚頓挫的聲調中絲毫不顯枯燥和乏味,粉絲們都稱他為科普界的“江湖百曉生”。 接觸科普時間長了,袁老師發現,如何通俗易懂地澄清科學原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火出圈的科學熱點的解讀,需要把各種知識層次的觀眾都照顧到。 “石墨烯好比一張紙,石墨好比好多張紙摞起來。拿一張紙,你還可以把它卷成一個管子,這就是碳納米管,簡稱碳管。” 這個令很多人看不懂的“碳基半導體”,在袁老師的形象比喻下,就這么變成了讓“外行人”更容易理解學習的新知識。 如今,袁老師已經是擁有80多萬粉絲的今日頭條“科普大V”。 袁老師調侃,自己現在的學習強度比上學的時候還大,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畢竟,《科技袁理》不僅僅是一系列科普視頻,也是在傳遞一種科學精神,如果還能夠提高部分讀者的思維水平,他覺得就已經很成功了。 “5秒內從地上撿起的食物,還能吃嗎?” “一年不洗頭會怎么樣?”這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是不是讓你很想打開視頻去看答案? 這位科普作者,就是EyeOpener,一名90后海歸青年,從愛丁堡大學碩士畢業不久后,就開始創業做自媒體。 他在頭條開設的《熊貓奇聞錄》,從科學、真實、嚴謹的角度,帶領觀眾解謎破案。 EyeOpener說,起初做短視頻純粹是興趣,分享的視頻主題也很寬泛。但有一天,他媽媽突然知道了這件事,認為這是不務正業,還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通。 他自己也覺得,不能再像過家家一樣瞎玩了。 世界這么大,為什么不試著帶大家去看看,這個世界上那些不知道的事呢? 于是,就有了這條爆火的視頻——《人死后埋到土里,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719萬的播放量,讓他激動不已,像是得到了莫大的獎勵,開始瘋狂寫稿、剪視頻、發視頻…… 一路走來,好奇心是驅使他創作的最大動力之一,他也從來不為自己的認知設限。 因為有趣又漲知識,EyeOpener在短時間內就圈粉數百萬。經常有網友給他點贊:“看你的視頻總是能學到新知識,喜歡!” 從2016年2月25日注冊頭條開始,EyeOpener已經發布了6個合集,超過300個視頻,總播放量超過1.6億。 所有的努力終不會白費,所有的堅持也終有回報。 EyeOpener作為優質內容創作者,成為了今日頭條生機大會TVC出鏡嘉賓。 除了以上幾位科普作者,在頭條上,還有很多其他領域的優秀創作者在分享他們的作品: 通信專家@奧卡姆剃刀 ,在頭條開設“5G脫口秀”《奧侃》,帶大家全面認識5G; 人大國關學院教授金燦榮@政委點金,從國際政治角度,解讀新聞背后的國際形勢;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通過《維為道來》輸出戰術知識,帶網友探究新聞背后的道理。 今日頭條,專門為那些熱愛內容創作、樂于分享的創作者們制定了“IP-UP計劃”,將用20億的流量和1000萬資金,以獨家視頻定制,幫助更多創作者打造個人IP。 如果你對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有興趣,在垂直領域有濃厚的興趣和扎實的內容根基,也歡迎你來頭條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