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氣象都是影響人們出行、務農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氣象還能影響物流、零售、保險等行業。公開資料顯示,80以上的行業發展都與天氣有關。氣象服務廣闊的市場空間引來了一眾玩家爭相駐足。 在這之中,墨跡天氣的發展尤為亮眼:10年的時間累積了6.5億C端用戶。與此同時,墨跡天氣也積極布局商業氣象服務市場,除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外,,平安、海爾等行業頭部企業也是其B端的客戶。時至今日,墨跡天氣已經從一個天氣查詢App發展成為一個氣象服務平臺。 疫情給墨跡天氣帶來了哪些影響?成立十年,墨跡天氣是如何做好數據化運營的?又是如何同時服務好C端、B端用戶的?在友盟+和見識科技聯合推出的《Boss說》第二期中,墨跡天氣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李李對上述問題做了詳細的解答。 疫情給墨跡天氣帶來了什么 徐志斌:在疫情期間,墨跡天氣的數據表現怎么樣? 李李:在疫情期間,墨跡天氣整體數據表現不錯,有一些增長。疫情期間雖然大家都在家里,但是還是比較關心空氣質量、晴雨等信息。另外,我們上了一些用戶比較關注的疫情信息,比如:疫情實時動態、在線問診、同行程查詢、辟謠、小區查詢、疫情預警信息推送等。目前,我們已經在IOS和安卓系統累計了6.5億用戶,月活達到1.47億。 墨跡天氣的商業化布局 徐志斌:墨跡天氣的用戶量很大,流量是怎么變現的?商業化布局是什么樣的?您之前是做投資的,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用戶行為數據、運營數據等能支撐哪些想象空間?從這些數據出發,怎么樣倒推市場布局、產品和運營的準備? 李李:通常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只要產品、服務做的好,大家用的多就會有商業化空間。成立之初,墨跡天氣也是秉承著這個想法。2011年,我們看到了APP紅利,當時墨跡天氣的活躍用戶突破了一千萬,我們開始做一些商業化的嘗試,包括品牌廣告、效果廣告等,但我們對于廣告植入一直是比較克制和保守的,因為要考慮到極致的用戶體驗,盡量不損害我們用戶的使用體驗,這是在C端。 2016年,國家開始開放商業氣象服務市場,墨跡天氣也已經積累了五年的技術經驗,很看好這個市場,所以我們開始切入企業級的氣象服務。當時,在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我們看到氣象服務有很大的市場,所以決定要做To B服務。長期來看墨跡天氣在這塊做的還不錯,成功服務農業、保險、物流、高速、車聯網、智能家居等行業。墨跡天氣逐漸從一個天氣查詢APP發展成了一個氣象服務平臺,我們能同時給C端的用戶和B端的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氣象服務,已經實現了C端和B端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 我們發現用戶有很多行為是基于天氣做決策的,然后再到線下完成這些行為,在這個點上有一個巨大的商業化空間,所以很多電商平臺在我們這投廣告。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化國家,在過去五千年的時間里形成了一系列的節氣知識指導著生產生活。現在,大家越來越希望數據能直接提供決策或者有價值的判斷,大家越來越習慣性地看一眼天氣,這是墨跡天氣用戶量一直在增長的原因。當人們的使用程度越來越深的時候,他們的行為和電商變現的模式也會越來越多,這是C端的一個巨大空間。 我們再來看B端,在全球的經濟活動中,天氣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比如農業、航空、航海、零售、物流等行業都對天氣很敏感,商業氣象服務逐漸進入到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2015年,我國的氣象商業服務是6億美元,歐洲是2600億美元,美國是1600億美元。據國家氣象局和統計局統計,目前,按需定制企業級氣象服務的價值已經超過2000億元了,2025年能到達3000億元,所以企業級氣象服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徐志斌:您提到天氣查詢是一個決策入口和行為指引,那么就目前看來,究竟是To C展現的潛力大,還是To B展現的潛力大? 李李:目前來講肯定是To C大,大家可以從我們的體量上看出來。? To B未來的潛力是巨大的,像美團、餓了么在很早就有意識地通過氣象服務精準地安排騎手配送時間,航空公司根據氣象數據來安排飛機航線,慢慢的他們的需求都出來了。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所以增長速度會超級快。 徐志斌:在過去,有沒有覺得某段時間To B或者To C市場突然打開了,或者增長速度非常快? 李李:就目前來看,C端用戶的使用行為是逐漸養成的過程;B端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確實增長的很快,一是因為需求逐漸被釋放,農業、航空、航海、商業零售、快遞物流業、建筑業等都對天氣頗為敏感,另外跟整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技術加持,不斷提升用戶體驗 徐志斌:您提到了用戶養成,也提到了使用深度,墨跡天氣有沒有使用一些AI、大數據技術來優化系統功能,進而提升用戶使用深度? 李李:我們確實在產品中結合了很多AI技術。在氣象數據領域,每天都會形成海量數據,這些巨量數據的識別不能光靠人力,我們必須借助大數據技術、卷積、神經網絡等AI技術,完成數據的處理、融合和發布,這是行業壁壘所在,也是我們過去十年里一直在干的事兒。 對于氣象,很多人都存在一個誤區:天氣數據不是天氣預報該干的事兒嗎?氣象APP不是一個搬運工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大家能拿到衛星數據、地面監測數據、雷達數據,還有國外一些國家的開放數據,但基于這些數據各家形成的預測結果和預測精準度是不一樣的。 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墨跡天氣花費了很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對數據進行篩選、分析然后預判,輸出精準的天氣預測結果。除了數據方面,墨跡天氣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我們6.5億用戶帶來的億級眾包數據,這些用戶給我們提供了精細化到任意點的實時眾包。在我們的App里,有一塊兒是用戶實時位置的天氣反饋,我們通過AI技術對天氣數據、用戶反饋進行不斷的學習、優化,形成了墨跡天氣獨一無二的技術壁壘,這些數據已經把墨跡天氣的拳頭產品做到了分鐘級、公里級的顆粒度,也備受官方機構認可。 墨跡天氣累積了十年的天氣數據加工處理能力,再加上AI技術,已經把城市預測精確到公里級,把短時預測、晴雨預測的準確率提高到了90以上的水平。通過這些細顆粒度的數據,墨跡天氣給C端和B端的用戶提供了不同的氣象服務。 徐志斌:剛才您提到墨跡天氣的用戶總量是6.5億,用戶的增長來自哪里? 李李: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給墨跡天氣帶來了用戶增長紅利;第二個是年輕用戶和下沉用戶的增長,給我們帶來了持續增長的紅利;第三個是用戶多端增長,原來我們是在ios和安卓,后來在微信、頭條、QQ、美團、高德、搜狗、百度等平臺都開了小程序,因為我們跟這些場景有極大關聯性,所以墨跡也做了這些場景下的小程序,可以跟用戶進行實時的端與端的互通,我們從這些小程序上也獲取了不少用戶。 徐志斌:像微信、頭條、百度等平臺,以及相應的小程序之間的用戶數據都打通了嗎? 李李:已經實現互通了,用戶在這個端提出的需求,在別的端也會實現。 徐志斌:我們通常會講用戶關鍵行為數據,對于墨跡天氣來說,哪些是用戶關鍵行為數據?每天打開友盟+的數據系統,您重點看哪些數據? 李李:對于任何一款APP來說,DAU、留存、用戶使用時長都是大家比較關注的關鍵數據指標。對于我們來講,核心肯定是DAU,就是每天有多少用戶使用墨跡天氣,同時我們也很關注用戶留存、用戶時長,也會通過不同基礎類的高質量、差異化的氣象產品和活動來提升用戶留存和使用時長。作為天氣類APP,我們最關心的是用戶什么時間打開APP、使用了哪些功能等。 為什么關心這些數據呢?因為它對于我們來說作用很大。天氣類APP跟內容類的APP不一樣,產品功能、技術、市場運營以及外部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天氣APP,例如今天的天氣變化會影響用戶的留存和時長。我們要通過不同的維度解讀這些數據,去觀察哪些行為、外部因素、給用戶提供的服務和內容等能提高用戶留存,進而滿足用戶的需求。 徐志斌:墨跡天氣的用戶數據來自不同端口,友盟+系統怎么樣支撐你們對這些數據做區隔分析、定向分析和精細化運營? 李李:無論是App端還是小程序端,友盟+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高質量的數據。除此之外,我們也會用到友盟+U-UP來洞察用戶的分群行為特征,提高用戶的留存率。總的來說,友盟+讓我們產品和運營更加聚焦,決策更加精準。 徐志斌:現在大家都在討論“用戶全生命周期”這個話題,對于墨跡這類天氣APP來說,“用戶全生命周期”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和玩法?前幾天大家也在討論存量市場,存量市場就是“左手倒右手”,中間必然會出現流失,對于這種情況,能否從數據的角度看出一些端倪、預警? 李李:在這方面,友盟+給了我們很多幫助。我們用戶的數據來自不同的端口,其實用戶的行為受內、外界的影響很大,比如這次疫情影響會反映到各端的用戶數據上。通過使用友盟+的系統,我們可以更全面的檢測多端口的用戶行為,從而可以動態地調整運營策略。 整體的天氣大盤在增長,一般的情況下,墨跡的增長會超過天氣大盤。存量用戶增長不光是DAU的增長,同時也體現在用戶使用時長的增長,我們可以看到存量用戶使用的時長越來越長,這也是增長的一個維度。 另外,C端客戶也會有B端需求,這就帶動了To B的用戶增長持續走高。 徐志斌:市場已經開始向頭部企業集中了嗎?剛才您提到墨跡的用戶增長已經超過大盤,在增長的過程中,有哪些地方不能出錯,一旦犯錯就會從增長態勢掉入下滑態勢? 李李:是的,市場已經開始向頭部企業集中了。作為天氣類APP,提供的基礎服務必須具備較高的精準度,如果這一點做不好,其他的就無從談起,所以每年我們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氣象技術的研發上,才能保持氣象技術上和準確率上的行業領先;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和關懷也很重要,我們會在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以上兩點是不能犯錯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