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廣州市政府牽頭召開了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和香港交易所上市培育動員會。12月14日西安市金融辦發布了“龍門行動”計劃之遴選“科創板”上市企業征集,科創板正如旋風席卷全國,而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借力摸底后備軍。 科創板并不是融資難和融資貴的解藥 科創板在12月初被提出,受到很多關注,地方政府紛紛都列出了本省獨角獸名單,可是入板門檻客觀存在,伴隨資本寒冬,資本兩極分化,頭部獨角獸并不缺資金,反而受到多方熱捧,而低于入板門檻的大量中小企業,依然掙扎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生存線上。 最早引起大家關注的是12月6日消息,監管部門近日就科創板的上市與多位券商進行溝通,預計科創板草案有可能會設置6個上市標準。例如按照以下不同的估值對應不同指標:估值10億元以上,連續兩年盈利,兩年累計扣非凈利潤5000萬元;估值10億元以上,連續一年盈利,一年累計扣非凈利潤1億元;估值15億元以上,收入2億,三年研發投入占比10%;估值20億元以上,收入3億,經營性現金流超過1億元;估值30億元以上,收入3億;估值40億元以上,產品空間大,知名機構投資者入股。可以觀察最低門檻是10億估值,這意味著大量在產業鏈末端的中小企業是不符合標準的,科創板的門檻也并未能覆蓋更廣泛、體量更小的企業主體,關于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可能要從供應鏈體系,個人和企業信用征信體系進一步完善才逐漸看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科創板并不是融資難和融資貴的解藥。 金融體系又一次做加法,科創板更像是錦上添花 回顧中國金融體系建設,從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戰略新興板、綠色通道,每一次做加法,都在為金融體系舔磚加瓦,金融體系是伴隨經濟形勢而產生的配套性服務,但是我們不應該寄予金融體系能夠為企業硬實力能發揮決定性作用,否則本末倒置,反而把好事做壞了。 如果說民營企業40年改革開放史就是金融體系建設40年,這句話在道理,金融本質不產生價值,更多是為產業賦能,中國企業融資體系已經比較完善,每一次做加法都是滿足新興的部分企業,這次科創板也不例外,經過大量企業外流海外證券交易所上市,政府開始思考優質企業不能再外流,于是又做了新增,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認為,“科創板的提出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新舉措,是注冊制改革的延續,也是新的國際經濟貿易環境下的緊迫要求。從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看,采用增量式改革的方法在A股市場試點注冊制,吸引優質中概股企業回歸本土市場。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國龍頭企業引領的供應鏈上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群體上市”的制度,補齊中國資本市場短板,加快提升中國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整體能力。”但目前融資通道對于企業來說是足夠的,優質的企業有很多方式能夠獲取再生產資金,而尾部企業由于在產品和商譽角度都達不到預期,所以面臨倒閉,適度的優勝劣汰讓產業資源更集中,效率更高,在響應程度上,可以看到政府更積極,而大量的科技導向的民營企業并不著急,在一線的觀察中,獨角獸企業目前更關注產品品質、技術、市場銷售本身,而在融資壓力上不算大,科創板更像是錦上添花。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了2019年面臨經濟持續下行,但是在宏觀上,依然是“消費、投資、出口”三架馬車推動著經濟發展,中美貿易戰之后,部分企業在出口產品上面臨壓力,對于企業來說,從過去粗放的出口銷售網絡,到更精細,更新的市場上去拓展,處于攻堅期,而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為企業出口上指明了新方向和政治信心,而新舊過渡期,不少企業在處于重塑信心和調整階段。在投資上,08年經濟危機,國家提出四萬億計劃救市,主要投到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和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確實迎來了10年經濟穩健發展,而2019年經濟面臨持續下行,國家又會對哪些領域、以怎樣的方式投入支持,這可能是2019年所有企業更為關心的話題,或許科創板只是其中一個促進產業升級的金融工具。 更深層次的企業風險評估機制和融資后的資金使用監督,將成為科創板設立后新生的難題 科創板的資金來自哪里,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認為,“科創板的推進,從短期來看具有震動效果,在上交所新設一個證券交易板塊勢必會分流現有其他板塊的資金,尤其對創業板和新三板的“抽血效應”可能較為明顯。”,在筆者看來,如果資本是來自專業的投資機構,那就應該發問,原有的專業投資機構,通過非科創板的形式就不能實現股權投資?是這些隱形冠軍藏得太深了,還是投資機構本身覺得風險和回報不在預期呢?有不少隱形冠軍從新三板戰場換到了科創板戰場就能獲得融資嗎?但是對于體量更小企業,通過證券交易融資募資風險是更大的,廣泛的投資機構并沒有一個對風險評估更準確的工具,因此這類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病因不在融資平臺規則限制,而在風險評估工具沒有跟上,投資機構不敢投,不愿意投。而如果引入散戶,本身散戶不具備判斷企業運營是否正常的能力,在投資上,有能力的企業會被高估,而能力一般的企業又被低估,助推在板內會形成新的兩極分化。 因此,在科創板上,雖然代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但是更深層次的企業風險評估機制和融資后的資金使用監督,將成為科創板設立后新生的難題,除此之外,企業應該降低心理預期,更關注產品、技術和銷售市場,讓資金能夠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下一批入板的獨角獸形成示范性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