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調》可以說是婦孺皆知,而追溯起沂蒙山的文化歷史,又遠不止“革命老區”這一個身份。作為沂蒙山的組成部分,居于五大鎮山之首的沂山不僅風光秀麗,更是擁有名垂千古、底蘊深厚的鎮山文化。 說到沂山的鎮山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東鎮廟。沂山東鎮廟坐落于沂山東麓九龍口、東鎮廟村東側,背靠鳳凰嶺、面向汶水,距離東大門綜合服務區5公里。東鎮廟內供奉著“東鎮沂山之神”,本是一座道教神府,后經歷史變遷又融合了佛、儒等多種文化,最終形成了獨特而悠久的鎮山文化體系。 沂山東鎮廟祭祀文化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的炎黃時代,軒轅黃帝所封的“東泰山”就是今天的沂山,而自隋唐以來東鎮廟也成為歷代皇家到沂山祭祀的重要場所。古代鎮山的祭祀除常規祀禮外,多數都是在新皇登基、邊關戰事、嚴重的自然災害等有關國家政治大事的情況下進行。沂山東鎮廟的祭祀在唐代以后被列入國家祀典,沂山“鎮山之首”的地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東鎮廟曾立有16幢御碑,記載了古代十朝16位皇帝對沂山的增封和贊譽。清朝末年時沂山東鎮廟已經有碑碣360余方,遠觀宛如一片規模宏偉、氣勢壯觀的碑林,這便是名垂青史、御碑數量為世界之最的“東鎮碑林”。 東鎮廟之于沂蒙山如同岱廟之于泰山的功用一樣,是歷史的積淀也是文化的載體。坐擁靈山秀水的沂山同樣吸引了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他們前來此地感受壯麗的景致、獨特的文化,將一切化作文字融進一篇篇華美詩篇和散文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