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百花嶺1500海拔之巔,有一群世代以咖啡為生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樹、施肥、摘果、曬果。冬去春來,度過了數千個日夜。 相傳云南小粒咖啡是在百年前由傳教士所引進,近幾年產量已占到了全球咖啡的1%。實際上,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咖啡國際大牌,使用的咖啡豆就有一部分產自云南。 這是一個不為消費者所知的產業。據統計,整個云南省保守預估有40萬咖農,種植咖啡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重要方式。他們曾經守護著近80萬畝咖啡田,占據著中國咖啡總產量的98%,這讓云南被譽為“中國咖啡之城”。其中,出口業務占到了云南咖啡的80%。 盡管近幾年一些新興互聯網品牌在消費市場多次掀起咖啡消費熱浪,但這股熱潮雖從未吹到過云南。因為收購價格一壓再壓,咖農的種植生涯遭遇到困境。他們有人決定放棄自家的咖啡田地,為了維持生計,有人外出打工,留下了家中的老人和小孩。 全球疫情阻隔了以出口為主的云南咖啡的銷路,遠在云南高山上的咖農們還未曾得知這個消息。春天,是他們最忙碌的季節。殊不知,一年來的辛苦耕耘可能會全部付諸東流,一場救助行動亟待展開。 1、 老段今年50多歲了,常年在田里種植咖啡豆讓他的皮膚黝黑。咖農的生活是枯燥且忙碌的,日復一日的風吹日曬,日復一日的耕地、摘豆、曬豆。 通常,咖啡樹會在春天開花,冬天結果。這一年中,咖農要施肥護養,等到來年春天摘下豆子,小心翼翼的取下鮮果,再用鮮果脫殼機脫掉殼,曬干后便盼望著收購商的到來。 這幾年,咖啡收購商帶來的多半是壞消息。咖啡豆從最初的10元一斤收購價一路狂瀉,如今一直在5元上下徘徊。辛苦了一年,老段算了筆賬,刨除掉施肥、養護的費用,咖啡田幾乎沒賺什么錢,最起碼連買糧食養家糊口的錢都不夠。 去年,老段的兒子和兒媳婦為了生計雙雙外出打工,留下老段和老伴帶著6歲的孫子守著這片咖啡田地。 晚上8點前是找不到老段人的,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田里,天一亮就出門,天黑了才會帶著滿載的豆子回來,進行脫殼工序,一直到凌晨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近5個月來一直如此。 老段的咖農生涯已經走到了第20年,卻也開始面臨危機,手中的農田畝數從巔峰時的三十余畝,現在只留了十余畝。近幾年,云南連旱,咖啡田嚴重缺水,失去的那二十畝咖啡樹再也回不來了,老段說,“水不夠,再也種不活了”。通常情況下,種植咖啡樹需要時間,一顆年輕的咖啡樹需要咖啡豆種播種3-5年后才能結果。 對老段而言,種咖啡已經很難養家糊口。老段開始在心里想,“要不來年種點別的農作物?或許家里的生活就不再這么艱難”。但請人砍樹也需要錢,老段確實拿不出更多的錢了,只得每天對著咖啡田唉聲嘆氣。 和老段一樣在思考轉換營生的人在村子里還有不少,36歲的楊加林也是其一。雖然年紀不算太大,但楊加林已經種植了15年咖啡豆,“2005年前后,家里太窮,我和父親看到別人家種咖啡能賺到錢也開始嘗試種植咖啡豆,最開始我們足足種了50畝”,楊加林說,當時咖啡豆的采購價格在每斤5元到10元之間。 咖啡田養活了楊加林一家三口。然而,好景不長,剛剛種了三年,咖啡的采購價格每況愈下,楊加林發現,刨除掉不斷上漲的人工費和肥料費用,種咖啡幾乎成了一個賠本的生意。無奈之下,楊加林縮減了自家的咖啡田規模。隨后,因為再沒有錢繼續經營咖啡田地,楊加林去銀行貸了10萬元,希望加大投入,扭轉咖啡田的經營狀況。 讓楊加林捉襟見肘的是,這此后非但沒能迎來好的收成,貸款的利息壓力讓他愈發喘不過來氣。去年,他只身一人外出上海打工,7月上海天氣酷熱,持續高壓作業的楊加林直接病倒在工作崗位上。無奈之下,楊加林再度返回了云南老家,回到咖啡田里,望著一顆顆咖啡樹,楊加林陷入了掙扎。“真的很舍不得這個樹,這么多年投入,但現在貸款壓力這么大,光利息都心疼”。 就在楊加林反復思忖之際,3月里的一天,一行人來到了楊加林位于高黎貢山壩棍中寨的家中,給絕望之中的楊加林帶來了一點希望。“他們說可以幫助我們銷售這個咖啡豆,問我們愿不愿意繼續種下去”。 對楊加林而言,這就如同即將溺水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然而楊加林沒想到的是,這根“稻草”,真的給他的生活帶來了質的改變。 2、 云南咖啡歷史久遠,至今已不可考。相傳百年前有法國傳教士到此地,隨手種下了他們帶來的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豆種子,也就是所謂的小粒種咖啡。如今,國內將之稱為云南小粒咖啡。 云南當地的氣候也算爭氣,擁有1000到2000米的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生長在云南的小粒咖啡屬醇香型,口感酷似哥倫比亞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還帶有淡淡的果香。海外的多家知名咖啡品牌都在云南采購咖啡豆,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云南的咖啡就在歐美、英國等國家被列為咖啡上品。 千禧年過后,隨著咖啡豆收購價格的穩步上漲。云南多地迎來了咖啡豆種植浪潮,也成為當地咖農賴以為生的重要經營。楊加林說,那時候家里50畝咖啡田的年凈利潤可以達到8萬元上下,咖啡為他的少年生活帶來了許多美好的時光。 粗獷的發展為云南咖啡帶來規模,也埋下了隱憂。尤其是一些大的咖啡品牌在當地駐扎設廠后,并沒有給云南咖農帶來任何扶持建議,這種看上去的需求假象,讓咖農們開始一股腦的投入種植,咖啡豆供給一度過剩。 因為人手不足,來不及采摘,一些成熟豆子爛在了樹上,等到咖農再去采摘時,會把整株咖啡一齊摘下,最終導致豆子的品質參差不齊,又直接影響了收購價格。目前云南咖啡也是全球范圍內唯一低于紐約咖啡交易所出具的期貨價格標準的阿拉比卡產區。 此后,云南咖啡陷入了惡性循環。不斷壓低采購價后,咖農只能縮減自家的咖啡田規模,最后因負擔不起成本只得放置整片咖啡田不顧。這耗費的不僅是人力的成本,更承受著情感上的壓力。 現今60多歲的尹師傅已有近30年的種植經驗,他對咖啡一直有著很深的感情,也對咖啡豆的好壞很有研究。他說,一粒小小的咖啡果也可以充滿門道。4月,忙完了自家的咖啡采摘工作,尹師傅就到山上的咖啡種植園去進行曬豆工作了,“山上的咖啡豆比山下的咖啡豆采摘的季節要晚,品質也更好”。 從采摘到抵達消費者手中,咖啡果要歷經層層工序,采選、去殼,用最為古老的初加工辦法也就是日曬,將新鮮的豆子曬至烘干的狀態,然后再用機器搗殼。 越是高端的咖啡,制作工序就越為精細,最終才能將咖啡的香氣原汁原味的呈現給消費者。 據ICO數據,在中國,咖啡作為新興消費品類,過去十年保持著年均16%的增長速度。同期,世界的增長水平僅為2%。一些國際上的咖啡連鎖品牌也在爭先恐后的加注中國市場。 在咖啡消費態度上。中國人越來越追求品質,新鮮沖泡咖啡正在取代速溶咖啡的地位。據阿里平臺數據,新鮮咖啡豆和咖啡粉的銷量增速要遠遠大于速溶咖啡。 代表小資和生活態度的精品咖啡館在中國市場遍地開花。與此同時,也有一群對中國咖啡產業懷有熱忱與期待的年輕人,開啟了他們的中國本土咖啡保衛戰。他們既是咖啡的忠實愛好者,也是對咖啡充滿信仰的人,他們堅信有一天人們可以喝到名聲響亮的中國本土咖啡,而云南小種咖啡就是關鍵。 3、 藏在深山無人識,盡管云南咖啡遠銷全球各地,但缺乏深加工能力的云南咖啡遲遲沒能打響自己的品牌名號。 當人們喝著一杯超30元的咖啡時,大抵不會想到,遠在云南深山親手種植出這些咖啡豆的農民們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辛苦勞作了一整年,到手的收入卻養不活自己。20畝咖啡田可以摘2噸豆子,每斤豆子的采購價在5-7元不等,減去化肥、農藥的成本,到咖農手里的錢只有區區一萬多元。 上個月,有采購商來收走了楊加林的豆子,采購商經過檢測,認為楊加林的豆子品相不錯,開出了7塊每斤的高價,這讓楊加林更加有勁頭,“我采豆子的時候一向是很注意的,挑的也比較認真,所以豆子品相比較好,好的豆子可以給到7塊多,一般的就是6塊左右”。 然而楊加林不知道的是,受全球疫情影響,出口為主的云南咖啡正在面臨銷路受阻的困難,今年采購的商家們沒有把這些壞消息告訴咖農,但如果一直沒有銷路,商家后續的采購也只能暫停,到那時便是毀滅性的打擊。 好在事情走到這一步之前,已有擁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開始行動。 2020年的春天,聚劃算賣空走訪了云南保山多個村寨,與咖農和商家們深度溝通后,聚劃算賣空帶來了一場浩蕩的“行為藝術”——發起“領養一顆咖啡樹”活動。 這并非是一次單純的促進銷售活動,云南咖啡需要的是深耕,從咖農的長遠生計看,聚劃算賣空不單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考慮到聚劃算賣空的強大商業爆發力,借助廣大消費者對于咖啡的消費熱情,讓消費者可以在享受好咖啡的同時展現自己的公益力,用點杯外賣咖啡的價格,認領一顆咖啡樹。 在聚劃算賣空的相關活動界面上顯示,人們只要下單云南咖啡,即可“一同守味云南咖啡的香”,這意味著,聚劃算賣空在咖啡商家與樹的擁有者以及認領人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讓認領人可以通過購買一定量的咖啡,助力云南咖啡成長,給咖農更多希望,鼓勵咖農種出更多好咖啡。如此,也讓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 誠然,云南咖啡面臨著危機。但只要有活水注入,便能慢慢激活產業。為此,聚劃算賣空基于阿里生態的力量,撼動各方資源,正將更多新興事物帶入云南。 聚劃算賣空把直播鏡頭帶入了云南保山百花嶺。當民風淳樸的咖農偶遇最為熱門流行的電商直播,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開始產生。第一次面對鏡頭時,靦腆的楊加林急的不知道怎么表達。逐漸的,他開始跟消費者分享起自己的生活,給人們看百花嶺的美景,一望無際的梯田和種滿咖啡樹的咖啡田。而酷愛咖啡的人們,第一次見識到咖啡豆的真容,了解中國云南咖啡產業的壯麗山河。對守味云南咖啡,有了更真實的體感。 在中國眾多商業體中,能尋根溯源、守味夢想的企業不多。聚劃算賣空一直在踐行著這些理念。傳統企業或許會撥款做慈善,但聚劃算善于尋找商業和公益的平衡點,為公益注入真正的新鮮血液。縱觀2019年,聚劃算賣空打造的大事件層出不窮,不僅創造出新的銷售紀錄,也改善了許多小人物的生活。 在不知不覺間,與聚劃算賣空并肩而行的廣大消費者,通過貢獻個體的力量,滴水成海,聚沙成石,最終發生了質的改變。人們有理由相信,聚劃算賣空的這份初心不會改變,勢必會將有更多人受益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