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就是最早出現的杠桿原理。在經濟學中,也有一個很有名的杠桿,財務杠桿。企業運用杠桿原理,來合理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營運效率。而涉及到金融產品,運用杠桿效果較為明顯的就是保險。保險產品有“投資有限的錢,利用杠桿優勢將最大的風險做轉移”的功能,充分展示了杠桿的魅力。今天保險師邀請了曾榮獲“2016年互聯網保險年度人物”,“2018創新創業百佳人才”的王瑋華為各位詳細解讀。 王瑋華,微易科技CEO 曾榮獲“2016年互聯網保險年度人物”,“2018創新創業百佳人才” 王瑋華:這里面有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是保費,一個是保額。 1. 保費:投保人為了取得保障,按照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的費用。 2. 保額:保險人承擔賠償或給付保險金責任的最高限額。 舉個例子,假設:張先生買了一款重疾險,每年繳納年費1萬元,保額是50萬元,保障到80歲,一共繳納20年,到期若未發生保險義務,則需到期返還。換一句話說,他用了20萬元(1萬元20年=20萬元)就保障了以后幾十年的重大疾病風險。一旦他生了重病,就可獲得50萬元的保額理賠金。如果到期時,還一直未發生風險,則有以下幾種情況:返還保費、返還保費+分紅、返還保額,具體還需根據保險合同再詳細確認。由此,保險杠桿的作用便不言而喻了。 什么情況下杠桿率最高? 就是那些發生危險概率最小的情況,比如意外險,投資幾百元,保障身價就能做到上百萬。 什么情況下杠桿率最低? 自然就是風險最容易發生的情況,比如年齡越大,發生疾病的概率越高,這時保費越多,保障額度相對越少。 保險是一種科學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建立在大數法則基礎上來應對人類所面臨人生風險的制度安排。正確理解保險的內涵,善用保險杠桿來化解風險,這是一種選擇,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態度。正如我們常說,保險不是一種產品,保險是一種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