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工業開始快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開始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這也就意味著汽車企業需要在智能化上有顛覆性的改變。而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被外界認為是汽車智能化顛覆性改變的關鍵技術。在市場效應的驅動下,供應商開始為車企提供豐富的交互產品,但由于企業在系統升級上千變萬化、參差不齊,消費者在體驗交互中會迷茫甚至失去體驗興趣;另一方面,繁瑣的系統也讓供應商在技術方面不得不適應各種版本,隨即產生重復甚至創新的滯后。 未來的智能汽車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應該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一是企業能為消費者提供的技術和產品,另一方面是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兩方面的因素將共同作用在一起。究竟什么樣的產品才是真正滿足消費者想象的智能汽車?這個問題值得整個汽車行業不斷的摸索探討。12月11日,由寰球汽車集團與沃爾沃汽車聯合主辦的“開放、標準、安全——未來我們需要一輛什么樣的智能汽車”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會上,來自主機廠、互聯網、智能服務商等企業的多位嘉賓就未來智能汽車的可能性進行討論和演講。 技術“同質化”嚴重,需從多維度打造“智能化” 在出行領域,安全是永恒的話題。但進階到智能出行領域,除了安全這一根本條件之外,技術的加持也是決定消費者體驗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吳迎秋看來,當前汽車智能化“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越來越多的車企都在用同一種方式解讀智能化,并且這種所謂的智能化都屬于淺層面的“玩”的范疇。許多車企將簡單的“交互”功能變成了智能化的核心,沒有將智能化上升到讓車更安全、更便捷、更節能環保的關鍵點上去思考。看似眼花繚亂,實際用處不大。 可見,只有技術的加持并不足以支撐智能汽車所需的多維度條件,真正的智能汽車,應該是能源、動力、駕駛模式、主被動安全系統、人機交互等多維度的體現。智能化是個循序漸進的概念,智能汽車屬于高度人工智能,它能在未來汽車上完全控制安全、能源、動力、駕駛。關于如何提升用戶的駕乘體驗方面,互聯網企業與車企擁有不同的感知,而許多互聯網企業在優化用戶體驗、開發和運用大數據方面擁有超前的理念和技術實力。所以,想要完成智能化,車企除了自身要“自能”以外,也要向互聯網企業學習。 消費者出行體驗需求多樣化 在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看來,汽車已經突破了交通工具的意義。用戶所需要的已經不止是駕乘和到達,而是全方位、個性化的出行體驗和完全智能化的車內空間。這即是消費者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的趨勢。由于用戶的駕乘體驗很大程度上由車機的功能決定,所以在為汽車的智能化打分時,娛樂與互聯、舒適與便利、輔助駕駛和導航的體驗感都是重要的考核標準。 據J.D.Power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國內,輔助駕駛、導航功能以及倒車影像監測系統目前是所有車主最喜歡使用的功能,用戶評價極高。約75%的客戶認為倒車影像系統的用戶體驗最好,其次是行車記錄儀,不過抬頭顯示和低速的預警系統以及自動泊車系統受歡迎程度相對較低。 在一系列的數據對比下,這份報告從消費者的角度總結了造成車機使用率比較低的四個原因。一是客戶認為車機的功能用處不大;二是有更好的替代產品:比如說手機上的一些APP服務;三是車機功能過于復雜:比如一些車機的功能需要下沉到四五級菜單之后才可以完成設置,體驗感不好;四是費用過高:許多車機在升級的過程中會產生額外的費用,對于消費者來說不夠經濟性。所以,對于供應商來說,需要從實用性、功能性、操作性以及經濟性四方面出發,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占據一席之地。 單打獨斗不可取,企業需合作打造開放式平臺 現階段,各廠商基于WinCE、Linux、QNX等車載系統的基礎上選擇合作或自主開發。雄心勃勃試圖創造獨立生態者有之,懵懵懂懂倉促上馬者有之,激情澎湃猛打誤撞者有之,很顯然這樣的局面無法產生出讓開發者買賬、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紛繁復雜的系統版本和缺乏標準化的平臺,導致開發者需要對接不同的系統,極大增加了成本,而且在穩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解決方案也不夠完善。既阻礙服務與應用的開發,也影響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企業應該合作建立一個開放包容、安全統一、能夠自我學習、能夠快速迭代的智能汽車服務體系和標準化的操作平臺,推動和形成應用和服務的多樣化,營造開放的汽車智能互聯生態,擁抱互聯網帶來的智能化改革。 然而,當一個行業面臨改革的時候,顛覆就成了不得不提的話題。2007年,傳統手機行業被互聯網行業顛覆,如今汽車行業能否被互聯網行業顛覆逐漸成被行業熱議。答案當然是沒這么簡單,車電分離、車控分離、軟硬分離、車用分離、車和制造分離改變了傳統汽車從產品、產業到汽車社會的深刻變革需的內在邏輯,而這5項分離,絕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企業單打獨斗能夠完成的。 正如汽車的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大的方向,四者相互影響、相互關聯才能帶動汽車產業和交通能源新型電信技術設施、環境和城市,產生協同的發展效應。對此,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表示:“發展智能汽車要抱團取暖,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更要打造開放式平臺,集各家之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