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記者站(ID:jizhezhan001) 文/黑羊5 已獲授權 昨日,《一篇稿件獎10萬!界面重獎劉向南等多名記者,今年要發1000萬》一文在媒體圈內刷屏。 文中提到“多組稿件獲得10萬元獎勵,還有不少記者(編輯)獲得了5萬、2萬和1萬元的獎勵”,在業內引發熱議。 從作者收到的信息看,幾乎所有的同行都對這次拿到重獎的記者表達了祝賀 ,大部分人表達了一種觀點:好稿子,好記者,應該獎。也有人表示,界面的這一次發獎,理應成為業界標桿性的事件,讓一部分好記者先富起來,重振新聞從業者信心,是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必須突破的一環。 因報道“張扣扣殺人案”獲得10萬元獎勵并“意外走紅”的界面記者劉向南評論說: 用朋友調侃的話說:一不小心(我)就成了網紅。真的要感謝這種激勵方式,當然不是獎金多少的問題,重要是它以此攪動起了新聞圈沉寂已久的“一潭死水”,表達了對記者以及他下了功夫的新聞報道的尊重。讓一個記者帶著尊嚴行走在路上,邁出的腳步會更有力。 劉向南形容當下新聞圈“沉寂已久”、“一潭死水”,其實不難理解。 如果單看界面的獲獎名單:張扣扣案、鴻茅藥酒跨省抓捕、P2P網貸、海航事件……今年的大事兒幾乎囊括在內。再加上新京報、南周、財新等刊物對近期各大事件的關注,其實調查記者從未缺席熱點,而各行業記者也恪守職責參與報道。 媒體記者一篇稿子,能改變一個行業,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寫出稿子的媒體人卻拿著和貢獻不匹配的稿費。這一份獲獎名單能引起軒然大波,只能說明太多的一線記者其實是一種“在生存與理想之間僵持度日”的狀態。 另一種聲音則直接點出問題所在:一篇獎賞稿能刷屏,說明媒體人尤其是一線記者的工資實在堪憂,也很久沒見過獎金了吧。 在傳統媒體行業里,別說看見高昂的獎金,這些年世風日下,連漲工資都成為一種奢侈。 不僅沒有漲薪,還時不時會傳出“嚇你一跳”式的壞消息。比如2014年8月就“有板有眼”地傳出過央視大規模減薪30%。雖說后來央視辟謠“沒有減薪”,但“增收節支獎或績效獎,每年都根據收入進行調整,與減薪無關”這句話著實令人玩味。 2015年,對于媒體薪酬的探討更陷入尷尬的局面。當年8月天津大爆炸發生后,一則關于記者的帖子在朋友圈瘋狂轉發——《離天津爆炸現場最近的記者,本月工資可能就2000》,引來一陣唏噓。6月末,云南生活新報因故停刊,云南省殘聯內部募捐“接濟”討薪的記者。 實際上這種尷尬普遍存在于媒體行業。在2015年藍媒匯的相關報道中,有媒體人表示:“好幾年都沒漲過工資了,但是物價一直在漲?。》旁谑昵?,5000塊一個月絕對活得相當滋潤了,現在不精打細算真不行!” 十年來唯一沒有漲價的,恐怕就是廢品,和媒體的稿費了。 十年前是什么樣? 2005年那會兒被稱為“紙媒的黃金時代”。從1995年至2005年,《華商報》、《重慶晨報》、《大河報》相繼創刊,1997《南方都市報》創刊、1998年《新快報》創刊、2001年《京華時報》創刊,2003年《新京報》、《東方早報》等等。 那時候紙媒廣告多,員工的福利待遇自然不錯。2000年左右,一個跑社會新聞的在校實習生,一個月光稿費收入就有兩三千元。當時北京的房價,三環以內每平米還在以千元計價。 有記者曾經這樣描述《南方周末》上世紀90年代的工資,“錢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里,一摞一摞的?!?/span> “那個年代的記者工資高,不存在生活壓力;社會地位高,走到哪兒都受人尊敬?!币晃?011年加盟《南方周末》的記者曾感嘆,“所以他們可以做得很純粹,當理想照進現實的時候,才不會被現實粉碎?!?/span> 但如今的現實呢? 2014年,一位21歲的應屆畢業生給藍媒匯寫信“談談新聞理想”,信中她說:今年大四了……畢業之后獨自奔赴沒有落點的城市,靠著每月不足3000甚至更少的工資,某個午后,會蹲在報社某層樓的某個角落,一邊分析今天的報紙一邊大口吃著米飯么? 從2000年至少到2014年這十四年間,年輕的新聞從業者的工資沒什么變化。那么今天呢?一個剛入職(過了實習期)的年輕記者,是否有望突破6000大關呢?這份收入能讓他在北上廣買房么? 諷刺的是,媒體自己不漲薪,卻總替其他不漲薪的行業操碎心。比如2014年《經濟參考報》發文:不漲工資才會傷害經濟;北晚在去年做過這樣的文章:2017年企業工資指導線發布 某種情況下不漲工資也是合理合法…… 一面控訴自己身處窘境,一面還得拉難兄難弟一把;一面想要留住人才,在轉型浪潮之中翻盤,卻因收入太低行業不景氣而如履薄冰。這就更加悲涼了,不是么? 所以說界面新聞拿1000萬獎勵記者,不僅開了個好頭,還證明了“打鐵還需身板硬”的道理。也只有敢于發出重獎的媒體,才配得上真正的好記者,也會吸引來更多的好記者。這樣的招人硬廣,才是硬得沒話說。 讓一部分好記者先富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