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 7 月開播的燒烤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第二集《比夜更黑》。 這一集開頭送出一個「前方高能,非戰斗人士請捂眼觀看」的提示后,便講述了中國燒烤界的暗黑菜品,烤蠶蛹、烤豬眼睛、烤蛾子、烤豬腦、烤豬鞭、烤羊球…… 被運進了燒烤店的蠶蛹,就別指望破繭而出了,只能被慢火烤炙,成為香脆的美味。 長出了翅膀的撲棱蛾子也不會被放過,拔掉翅膀串成一串,被大火烤酥脆后,在被小火烤熟內部。 更為驚人的是,連根挖起的豬眼睛,帶著周圍的肌肉纖維和皮下脂肪,被廣西百色的燒烤店主燒烤 20 分鐘后,就送到了食客的手里。看到視頻里黑色眼漿噴射而出,比吃撒尿牛丸還要刺激,據說味道、口感也棒極了。 ▲ 豬眼燒烤前 ▲ 豬眼燒烤后 我們的深夜食堂是燒烤攤 《人生一串》 是嗶哩嗶哩彈幕網站(B 站)與旗幟傳媒聯合出品的一部專題紀錄片,講述了全國 30 多家燒烤店的特色美食和燒烤故事,被網友稱為真正的「中國版深夜食堂」,豆瓣評分為 8.9。 對了,去年拿到版權的「深夜食堂華語版」,豆瓣評分為 2.8。(此處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據稱,《人生一串》的團隊為了拍攝,跑遍了全國 30 多個城市的 500 多家傳奇燒烤攤(店)。從 6 月 20 開播的一個月以來,這部專題紀錄片已經在 B 站獲得超過 2267 萬的觀看量,49.8 萬彈幕,70 萬收藏量。 《人生一串》六集的主題分別是無肉不歡、比夜更黑、來點解藥、牙的抗議、骨頭骨頭、朝圣之地,分別講述了烤肉、暗黑燒烤、烤素菜、彈牙食材、骨頭以及燒烤名店。 其實除了第二集「比夜更黑」,其他的都不用捂著眼睛看,倒是要目不轉睛,眼饞地看著滋滋發響的烤串。從東北的烤土豆、蠶蛹,到廣東湛江的烤生蠔,還有寧夏的烤羊蹄,湖南岳陽的烤牛油,安徽滁州的烤小龍蝦…… 燒烤不是菜系,而是江湖。雖然食材各異,燒烤吃起來都是「燒烤味」,但不同的人出手,都有各自門派的絕招(套路)。 下班后,隨著夜幕降臨,去擼個串,是不少人結束一天辛勞的儀式。 這部專題片的拍攝鏡頭非常直接。拍食材就是拍食材,新疆宰羊、菜市場采購、清洗生蠔、研磨調料……拍燒烤過程時,可以在鏡頭里看到燒烤店后廚里的昏暗燈光和炊具油污,也可以看到就餐環境里低矮的餐桌和小板凳,桌面上的殘渣。 拍食客們大快朵頤,就是拍耿直、凡俗的「真 · 群眾演員」,特寫里會看到油膩的嘴角,聽到響亮的飽嗝,還有汗水、口水的淋漓。 這些直接,造就了遠離廟堂充滿江湖氣息的燒烤專題片,絲毫不影響讓人一邊看著屏幕里的香辣咸鮮,一邊咽口水,心想「好餓呀」。 直接粗獷看似不將就的畫面,旁白也是玩世不恭,使用不少讓人可笑不得的類比,完全不像早前端著的「舌尖體」。
平民的煙火生活 相比早前大熱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口碑和評價則是遭到了滑鐵盧,里面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手打鐵鍋,走微商線路的手工口紅。 同樣是美食類紀錄片,《人生一串》走的是平民路線。 《人生一串》的總制片人王海龍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曾說:「燒烤是中國非常常見的一種食物,但從美食紀錄片開始有到現在都沒有專門去做的,我們有一種不做不行的感覺。」 《人生一串》除了有 6 集正片,還有 4 集先導和 6 集預告片。在先導里,主要講的是燒烤攤主酸甜苦辣的生活。 這些藏匿在街頭巷角,或暴露熱鬧食肆中的燒烤攤(點),都是每個城市入夜后的美食傳說。 燒烤攤上,可能是食客跟燒烤老板寥寥幾句的對談,也可能是一群親朋好友齊聚的熱鬧喧囂。彌漫著油煙和食物香氣的燒烤攤,都是平民煙火生活的一個場景。 不同的群體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和愛好。在著名人類學家列維 · 斯特勞斯的眼里,生食屬于自然的范疇,熟食屬于文化的范疇。 而燒烤這種直接將生食與碳火接觸的烹飪方式,代表著最為原始粗獷的飲食文化。畢竟最早的原始人,也是直接將打獵得來的食材用明火加工的。 后來在這一過程中,估計是他們發現明火燒生食,味道不好并且容易烤焦,就慢慢改良成了碳火燒烤。再之后,石器、金屬的使用,才讓食物烹飪的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 在消費升級和食品科技被追捧的今天,硅谷的人造肉 Impossible Food 已經能夠像真肉那樣「流血」,代餐營養食品 Soylent 的口味也越來越多。人們發現,人對口味的偏好其實是一種學習行為,經過訓練,人是可以喜歡新的食物的。 不過,相比于新型食物和烹飪方式的普及,我們估計一直沒法割舍燒烤這種原始的美食。 《人生一串》最后一集《朝圣之地》,講述了 4 家燒烤江湖的頂級門派,分別是:
風筒輝靠一把紅色風筒,在廣州吹出自己在燒烤江湖上的地位。他做的廣式燒烤非常地道,不像東北、川渝等地的重口味,口味甜而不膩,烤生蠔有時調料都不放。 之前愛范兒的員工活動,也邀請過風筒輝來開燒烤「私火局」,那一頓燒烤的味道,至今讓人念念不忘。 沈星佑太陽底下全是新鮮事 郵箱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