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被稱之為共享泡沫破滅的一年,摩拜/哈羅資本收購,ofo在破產的邊緣茍延殘喘。然而共享時代的風潮,帶來的卻不僅僅是堆積如山的廢棄單車,對于傳統自行車制造企業而言,噩夢才剛剛開始。 據媒體報道,知名自行車品牌捷安特的生產商臺灣巨大集團在接受采訪時,其董事長表示:共享單車對捷安特的沖擊很大,我們在中國大陸市場65%的銷售額已經不見了。 捷安特表示,在共享單車誕生之前,捷安特在大陸市場的銷量一年可以超過三百萬。為了更好的拓展大陸市場,近年來捷安特陸續在昆山/天津與成都等地成立了6個自行車制造工廠。但隨著去年共享單車的興起,如今捷安特在大陸銷量以不足百萬,斷崖式的銷量下跌讓如今內地的捷安特工廠只能依靠海外訂單勉強運轉。 此前我們一直將共享單車的影響局限于共享經濟本身,卻不知受共享經濟影響最大的實際上是傳統企業。共享單車讓捷安特喪失了65%的市場,共享汽車讓一種租車企業都轉型為互聯網共享模式,隨處可及的共享充電寶也給充電寶市場降了降溫…… 一方面共享經濟確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共享單車誕生,讓自行車成為短距離通勤最方便的工具之一。但共享經濟在讓單車走入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給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年末上海永久車廠入局共享經濟,愛瑪/綠源等廠商也紛紛入局電動單車領域,在共享經濟潮中,這些企業更多的是在思考怎么融入時代潮流當中,而不是和捷安特一樣被動的接受市場份額流失。 都說共享經濟是一面照妖鏡,它在照出消費者最真實面貌的同時,也讓那些不思進取的廠商,加速了淘汰的時間。對于捷安特,或許真的應該思考一下,在共享大潮中,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穩固自身的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