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領風騷的三大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到京東、螞蟻金服、網易、美團、字節跳動、小米、攜程等群雄并起。依托強大的信息與數據處理能力,多樣化的移動終端的發展,消費互聯網企業已經取得十余年的迅速擴張。 相比消費互聯網的風生水起,產業互聯網方興未艾,尚未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與消費端不同,各個產業的組織結構、產品特點、制造或服務系統等決定因素的多維性決定了產業互聯網的生態化發展無法完全照搬消費互聯網模式。但小米通過打造孵化平臺實現互聯網生態的發展思路對于建立產業互聯網生態圈顯然是一條不錯的可借鑒思路。 2018年小米正式在香港主板上市時,幾千萬臺小米的聯網設備同時收到一則系統推送:“今早8:30,全程直播小米香港上市”。這則推送,生動演繹了小米“物聯網”的本質。借助口碑營銷,小米科技在消費互聯網領域打造自己的生態鏈,實現小米手機及生態鏈產品的規模化復制。 以手機為入口,小米通過高性價比贏得客戶,建立其自己的銷售渠道。之后尋找利潤高的單品,把握質控,借助小米的品牌優勢和渠道優勢進行銷售。可見小米的生態圈本質就是線上的產品孵化平臺。 借鑒小米生態建設,產業互聯網企業突圍 縱觀目前的產業互聯網企業,按市場大致可分為三類:企業通用服務領域、垂直行業應用、B2B供應鏈。毫無疑問,這些平臺或者應用的方向,都旨在為用戶提供單一或綜合的解決方案,以提高客戶企業的運營效率、質量、降低成本,進而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這些模式中,有的是依托智能制造的主線,有的是效仿消費互聯網模式。 但問題在于,國內行業龍頭或大中型國有企業,憑借強大實力或者政策支持,熱衷于自主掌握智能制造方向的深度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互聯網企業的發展。由于解決問題的單一性,類似平臺的可替代性,以及難以挖掘到用戶的真正需求,發展受到牽制。 目前,產業互聯網領域的創業企業眾多,各路資本IDG、紅杉中國、東方富海、經緯中國、阿里系等也都正重倉押注這一領域,找鋼網、美菜網、易久批、大搜車、金米技術等等企業都在各自賽道加速突圍。 面對復雜的市場,以國內下沉市場的中小企業商家為切入點突圍的金米技術(AuRice Technology)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選擇對供應鏈把控能力要求極高的跨境貿易行業,避開對實力強大的大企業的追逐,專心幫助下沉市場中小商家解決進口困難的痛點,為他們打通進口商品的上游渠道。 借鑒小米打造需求與服務的孵化平臺的思路,通過對中小商家需求的有效量化,借助金米技術自身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海外線下團隊業務能力,鏈接供需兩端。并通過數據衡量、監督并優化這些進口產品的質量和跨境服務的效率。 誰將成為產業互聯網的巨頭?從一般規律上來理解,互聯網從來都是跨界打擊,那么,敢于打破現有模式,冒著風險去嘗試全新領域的企業顯然是最值得關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