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責任制:明確“身份邊界”會是醫美難題的終極答案?
時間:2020-07-24來源:互聯網 作者:編輯 點擊:
次
上周末,我們早早錄制好的“走進麗格”播出了。 作為資深從業者的李濱總貢獻了諸多金句,同時,毫不猶豫的揭開了行業內被大家普遍詬病的問題根源,并爆出了諸如“XXX都是假貨”
上周末,我們早早錄制好的“走進麗格”播出了。
作為資深從業者的李濱總貢獻了諸多金句,同時,毫不猶豫的揭開了行業內被大家普遍詬病的問題根源,并爆出了諸如“XXX都是假貨”、“沒有法寶,我有一身傷痕”的感慨...
當然,在美沃斯總經理楊科、茉莉花科技創始人曉東的“引導”下,麗格慕總在鏡頭前為我們打開了深入了解麗格模式的一扇窗。
由于內容較多,我們盡量精簡嘉賓觀點,如想完整了解對話,請直接掃描上方圖片二維碼回看。
?楊科:?對行業拐點來了嗎?過去了?
很多機構在宣稱“我們要回歸醫療本質”,但怎么回歸?或者說誰能確切的說“回歸醫療本質”是怎么回事?能說清楚的人其實不多。我說,所謂“回歸醫療本質”實際上是整個行業政策的問題。從18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在大力整頓醫療美容行業,七部委聯合結束以后又是八部委聯合。疫情過后的第一個文件流傳說就是要繼續整頓醫美行業,但是疫情的變化讓這件事可能推遲了或分步驟進行了,但還是要整頓,我個人仍然認為這屬于“治標不治本”的狀態。當醫生能夠成為責任主體,當機構能夠控制好自己的營銷支出且能夠生存下去,這才是所謂的進步、拐點。
?楊科:?對整頓完是改善、進步還是推動了?
整頓肯定有好處,因為現在都是整頓的有牌照的機構,沒牌照的黑醫美也在打擊,治標有用可是效率不高,怎么提高效率,其實特簡單。 怎么叫“回歸醫療本質”?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政府承認不承認消費醫療門類的存在,三甲醫院屬于疾病醫療,還有人叫嚴肅醫療,我習慣把它稱為是疾病醫療和消費醫療。如果我們假定政策上消費醫療存在,那應該有一套管控消費醫療的辦法和相應的政策,目前是借用疾病醫療的管控辦法來管理,但它完全是兩個門類,疾病醫療是醫保覆蓋的,屬于國策的一部分,消費醫療無論是醫保和商業保險都無法覆蓋;第二,完全的選擇性。完全是消費者自主決定。消費醫療如果存在,行業屬性和基本醫療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完全借用疾病醫療的政策法規思路邏輯管理消費醫療肯定不配套,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導致的就是無法可依行業自我發展,這時大家可能過度強調營銷屬性,帶來的弊端就是由銷售人員主導行業醫療,這樣肯定存在過度醫療,甚至假冒偽劣。所以我們看中國醫美的特點,所有的醫療責任是醫療機構承擔,醫生要配合銷售,所以很多現象,比如說開了10只玻尿酸在臉上打2只紗布上擠8只,為什么?因為醫生要屈從于營銷壓力。這些都指向了一個節點:醫生不能負責。所以,消費醫療整頓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決醫生責任制,假如,所有的醫療機構由醫生承擔終極責任,這是回歸醫療本質。這個時候,整個的思路就變了,行業才能真正的談得上合規。麗格的體系實際已經在踐行醫生責任制的思路,因為醫生是老板、股東,所以,醫療糾紛相對比較少、事故相對低。開始我們也擔心會不會活不下去,因為市場目前仍是劣幣驅逐良幣,事實不是這樣,很多醫生學營銷比一般人學的還快。
?楊科:?對如何解決大專家合作中的摩擦?
不同個體之間合作一定要有利益夢想,同時,還要有強烈的換位思考能力。
大醫生對行業當中的非醫療人員普遍存在不信任,麗格一直在做的就是打破這種不信任,剛才濱總講到要相信醫生能做好營銷這件事,是我們幾年做下來且比較有收獲的事情。因為,患者來就是來采購醫療技術服務的,而他的核心提供者是醫生,那就證明醫生一定具備兩個特點才能成為好醫生。第一,醫生知道患者需要什么,他比我們更懂患者;另外,他更懂自己的技術能夠提供什么。這兩點結合起來就是我們銷售人員日常提到的產品,也是我們總結的一句話:醫生是行業最優秀的產品經理。我們過去行業遇到的普遍問題就是消費者對行業的不信任,我們看到新聞只要跟這個行業相關的都沒有好事,我們通過醫生決定這件事能對結果負責。如果你認可行業是醫療行業,就要認可醫生在診所履約過程中的服務價值。
?楊科:?對醫美營銷20年是否有變化?
后來我發現,像阿里健康這種所謂的大流量平臺完全是來收割我們的流量。流量是一個偽概念,但不管怎么說,擺在機構面前的選擇變得多樣。機構是否在營銷中有進步,就看他營銷支出的比例是否下降到了合理區間。這個行業大部分的利潤其實在上游廠家,別看他們和顏悅色要我們買他的東西,其實大部分的錢被上游的供應商賺了。我個人認為,渠道模式并不是很健康,大單就是騙,把一個概念包裝的比較魔幻,加上有一些產品有一些國際上的大騙子給予完美的配合。我個人認為,渠道模式唯一的合理性就是居間費用可不可以公開化,就是你敢不敢告訴你的客患你賺了多少錢,就像房屋中介的中介費一樣不保密。當醫生能夠成為責任主體,當機構能夠控制好自己的營銷支出且能夠生存下去,這才是所謂的進步、拐點。醫美的投資人早先都有一個觀點,醫生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理解的動物,所以投資人就想能不能去醫生,所以后來就出現了輕醫美,能不能用機器、產品取代醫生。其實這是一個錯誤觀點,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最后變成設備、產品導向。變成產品優先、設備優先,醫生變成了售貨員。廣交會、美博會全部是假貨。政府要打擊醫美機構為什么不抄美博會去,所以這種亂象有行業的原因,有早期的投資人目光短淺,也有政府的責任。
?楊科:?對一直被模仿很難被超越法寶?
方向對就不怕路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不屬于我,我們現在屬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來一定是醫生創業或醫生自主的天下。回歸醫療不取決于行業,取決于政策,只要規定醫生必須是所有醫療機構的責任承擔人,這事就解決了。醫生的問題是有的時候搞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我們的問題是聽不清楚人家在說什么,兩邊不在一個頻道上怎么合作。學術那有公立私立之分,我認為將來科學成果轉化成經濟效益,首先在民營醫院實現。
?曉東:?對麗格幾個醫生配比的投產比最高?
醫生創業要想清楚是獨立性還是協作性,大家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
醫術好不一定是好老板,能當一個好老板不一定是好的合作伙伴。未來的醫美市場一定是醫生之間的競爭,什么時候從機構之間的競爭變成醫生的競爭,這個市場就成熟了。
更多詳情請關注美沃斯國際醫學美容大會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