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商業 >

        我們是否該相信趨勢?

        時間:2018-11-13來源:互聯網 作者:編輯 點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李檬 最近,有朋友在我的訂閱號里留言:“聽了很多成功學,并未使我離成功更近。”“道理懂很多,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這確實是一個黑色幽默,對此,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李檬

        最近,有朋友在我的訂閱號里留言:“聽了很多成功學,并未使我離成功更近。”“道理懂很多,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這確實是一個黑色幽默,對此,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當下,確實是一個成功學泛濫的時代,熙熙攘攘、隨波逐流,都與追求面上的成功、現實的結果有關。

        在此,我想特別強調一句:成功學可能對你的內心有一定“療愈”作用,也會教你將眼光放長遠,看清趨勢,做好眼下的事。

        可是,成功學終歸是浮于表面的,針對當下急劇變化的商業環境,很難真正幫你提高洞察力和判斷力。

        很久以前,我聽過一段關于谷歌(Google)的早期經歷:

        那還是2001年,谷歌CEO施密特四處招攬人才,一天,有一位叫桑德伯格的女士來面試。桑德伯格之前的職場經歷很不簡單,年紀輕輕已經做過一任財政部長助理,這次從政界轉入硅谷科技界,是有很多想法的。當時,谷歌才成立3年,沒有上市,提供給桑德伯格的職位、薪水,都不令人滿意。

        在桑德伯格有所猶豫的時候,CEO施密特說了一句經典名言:“如果有人給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個位置,那么,別管位置好壞,先上去再說。”

        這是不是很像近年來國內流行的“風口論”(“風口上豬也可以飛起來”)?這比“雷軍成功學”早了十幾年。確實有一定勵志效果,這個眼光和遠見,當時就使桑德伯格毫不猶豫加入谷歌。后來,桑德伯格也是這樣給年輕人做建議的,將眼光放長遠,對趨勢有遠見。

        當我真正進入創業階段以后,我漸漸開始懷疑:在這個創新加速的劇變時代,你是否真能看懂趨勢、做出富有遠見的判斷和行動?

        現今,硅谷那邊已經很少談“趨勢”了,更多在談“迭代”——你不可能一次兩次就看懂市場、理解用戶、看清未來,先人一步、立足浪潮之巔更多是一種激情和夢想,在不斷試錯中快速迭代,才是更務實的創新方法論。

        這里,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我們是否該相信趨勢?

        2、為什么說“認知迭代”比“洞察趨勢”更加重要?

        3、創業者如何實現自我進化?

        立足當下,精益管理、精益創業,推動認知快速迭代,要比“遠見”更加重要。

        我們是否該相信趨勢?

        據我觀察,國內媒體特別喜歡講成功學。類似報道十分常見:

        比如,一個長相很奇怪的年輕人,以前蹬過三輪車,面試肯德基的工作崗位被人拒絕,大學考了三年才達到專科分數線,后來創立了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同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云計算、互聯網金融的超級服務商。你猜對了,這就是馬云。

        比如,一個19歲的哈佛學生,大一時候在宿舍里胡思亂想,隨手做了一個社交網站,經過八年折騰,成了一個幾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他還娶了一個中國妻子。你又猜對了,那就是馬克·扎克伯格。

        似乎馬云、扎克伯格沒有費太大勁,意外先人一步抓住了趨勢機遇,就很快成為超級富豪,創業看起來很有趣。

        顯然,這里面是有很多邏輯盲點的。

        當今世界有兩大創新中心,一個是美國硅谷,一個是中國深圳。世界級的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全球有數百家,中國和美國就占了其中70%以上的比例。

        有人提過一個問題:中國人和美國人似乎在聯手締造一個全新世界,但兩者最大的不一樣是什么?

        一個美國教授給出答案:中國人喜歡“搶風口”,總想領先別人抓住趨勢,眼里更多是“機會”;美國人更在意自身能力進化,如何一步一步適應趨勢變化,眼里更多是“迭代”。

        真正的創業創新,一點也不勵志,媒體幾乎沒什么故事可講。

        其實,美國大多數創業者都處于40歲-50歲這個年齡段,他們要么在谷歌、微軟、高通等大公司里呆過,要么在大學、科研機構里積累了很多專利。即使這樣,他們也沒指望創業一兩次就能成功,而是注重保存實力、不斷積累資源和人脈,希望在連續創業中獲得一兩次成功。

        哪怕你看對趨勢,多數時候,也難以把握趨勢。

        杰克·多西創立了一家公司叫Twitter(推特),也就是美國的微博,特朗普總統也在Twitter上經營自媒體。

        杰克很有遠見,看到了“社交媒體將傳媒民主化”的大趨勢。可是,Twitter剛剛渡過初始創業階段,CEO杰克就被投資人開掉了。原因是杰克作為CEO,財務能力不行,他只會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管理公司支出,但公司大了,杰克看不懂越來越復雜的財務報表。

        這個過程非常冷酷無情,幾位投資人從東海岸的紐約飛到西海岸的硅谷,先請杰克大吃一頓,然后直言:“我們打算換一個CEO,當然,可以給你保留一個沒有實權的主席職位,在董事會上有沉默的一席。”杰克還想爭辯,投資人立刻就拿出法律文件——要么簽字,要么自己找律師吧。Twitter創始人還沒有開始落地他的遠見卓識,就下崗了。

        去年,Uber(優步)的創始人兼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也“被下崗”了。當時,CEO還在芝加哥的酒店內面試高管,兩個董事遞進一封信,要求他在當天24點之前辭職。

        特拉維斯是最先看清一個趨勢、開創一個行業的人,有什么理由要他下崗呢?投資人的理由很簡單:“創建人、愿景家以及日常運營者之間有著較大的差別。”

        任何一家創業公司,都會經歷三個階段:從0到1的“創業”階段;從1到N的“發展”階段;從N到N+1的“轉型”階段。

        創業階段就要“有愿景、有遠見的CEO”;發展階段則更需要“具有運營能力的CEO”。

        所以,把握趨勢,不如把握自己,不斷推動自身能力的升級迭代,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才是最好的創業策略?有了一個好點子,立刻辭職去干,這合適嗎?正確做法,其實是該上班上班,利用晚上、周末閑暇時間來打理就行了。

        除了要保證穩定的經濟來源,這樣心里踏實,也要找時間、找機會檢驗自己是不是真心想做這份事業。更重要是,創業,千頭萬緒,你是否能駕馭好方方面面的關系。在上班期間擠時間,逼著自己高效做事,這其實也是在訓練你的創業能力。

        看不到趨勢,不是最不幸的。看得遠、做不到,才是最遺憾的事情。

        為什么說“認知迭代”比“洞察趨勢”更加重要?

        這個時代最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其實是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年紀輕輕成了世界首富,而且蟬聯18年,他主動寫了一本書叫《未來時速》,來傳播他的成功學。

        書中有這么一段:“在我19歲的時候,我窺見了未來的曙光,并把自己的事業建立在我所看到的未來之上,時間在慢慢流逝,我的決定終于被證明是正確的。”這是多么委婉的驕傲啊!

        你還不能不佩服比爾·蓋茨的預測能力?

        蓋茨預言,“你將能在你的口袋、錢包里攜帶皮夾式電腦。”這是不是很接近現在的智能手機?可惜,微軟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以后,也想做好手機,不論怎么費勁,也沒成功。

        蓋茨預言,“通過網絡形成的友誼將天然地導致人們聚集在一起。”是的,微軟早已先人一步看到社交網絡的趨勢機會。可是,Facebook、Twitter崛起以后,這個網絡社交世界就跟微軟沒有關系了。

        哪怕比爾·蓋茨一步到位,看清了10年、20年以后的未來世界,依然無法阻擋微軟被蘋果、谷歌、Facebook、亞馬遜所超越。

        喬布斯有沒有預測未來?沒有。蘋果公司只會不斷推動產品迭代,創造未來。

        移動智能手機最早由諾基亞開發出來,蘋果只是在有了智能手機之后,大膽注入新技術、新設計,推動iPhone從1.0、2.0到7.0、8.0的快速迭代,才開創一個新的時代。相反,微軟、諾基亞沒有輸在眼光、遠見上,而是輸在“迭代能力”上。

        微信的誕生,沒聽說是騰訊預測、規劃出來的。相反,騰訊在開發微信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兩個月以后的微信是什么樣子。微信每個版本該做什么,都只能等上一個版本發布以后才能確定。好的產品,都是不斷演化、持續迭代的產物。

        “微信之父”張小龍有一句名言:“基于新的信息,在認知上領先別人半步就能獲得成功。”

        互聯網世界經常可見“遠見被短視打敗”的例子。

        世界第一大網租車公司Uber,營銷靈活多變,幾乎沒有對手。因為Uber“足夠短視”,他們只做這周或者下周的計劃,而每個活動從籌劃到執行基本都只有很短的時間,這樣可以讓產品和營銷策略實現快速迭代。“認知迭代”比“洞察趨勢”更加重要。

        創業者如何實現自我進化?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有一個判斷:“人類行為和動物行為的最大不同,是人有自我進化能力,而動物只能靠基因突變完成進化。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驅動著所有一切。”

        我將上述觀點做一下延伸:公司和產品的進化,是人類認知迭代的一種折射。

        認知迭代折射在產品上,效果可以十分驚人。舉個例子,豪華跑車蘭伯基尼也是制造商認知迭代的一個結果。你知道這個制造商以前是做什么的?生產拖拉機的。從拖拉機到蘭伯基尼,進化和迭代的力量,不可想象的強大。

        創業者面臨的最大考驗,不是有沒有眼光、有沒有遠見、有沒有靠譜的成功學,而是有沒有“進化和迭代的能力”。

        創業者一般的做法是什么?

        第一步,理解用戶痛點和爽點;第二步,做好商業計劃、配置各種資源;第三步,執行、實施,在過程中不斷做出優化。這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1000個創業團隊,990個都是這么做的,所以,創業失敗率也就是99%。

        成功的創業一定不是“游擊隊作戰”(目標太過漂移),或者“軍團作戰”(受限于固定陣形),而是“特種兵攻堅”——事先沒有商業計劃,也不猜測用戶的痛點和爽點,就是持續試錯+迭代。

        什么叫“特種兵攻堅”?比如韓國最大的社交軟件Kakao,可視作韓國的微信,它有一條42原則,就是每開發一項新功能,只投入4個人,給2個月時間,這樣可以小規模試錯,如果沒抓住用戶痛點,就迅速調整方向再測試,這樣不斷循環,直到功能得到用戶認可,才跟進資源擴大市場。現在這家公司已經非常大了,還在堅持42原則。這種基于大平臺的“特種兵攻堅”,已經使Kakao(以及微信)變得不可戰勝。

        硅谷“獨角獸公司”很多也是采取這種基于大平臺的“特種兵攻堅”。

        比如,谷歌創立之初,那時大部分公司都是用軟件,但谷歌就說“我們一定要用網頁工作”。谷歌內部很早開始就是用網頁工具進行工作的,所有產品都是內部試用、試錯,不斷升級使用體驗。這樣,Google需要的工程師和測試人員就少了。

        你可能不敢想象,Google服務中國、日本、韓國這么龐大一個地區搜索業務的,很長時間只配置4個工程師。

        比如,WhatsApp是英語國家一款頂級通訊應用,在WhatsApp達到10億活躍用戶的時候,他們只有57位工程師,全公司只有1位產品經理。這就是“特種兵攻堅”的驚人能量。

        “特種兵作戰”,不需要你很有遠見、很有規劃,就是精干、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和進化,在過程中快速接近真實的用戶感受,建立發展的基礎。

        人生在世,不也是這樣嗎?很多事情其實不需要遠見,更需要“短視”,快速試錯、快速迭代,用行動去求證真正的趨勢和機會。

        如何將創業的后悔最小化、將人生的后悔最小化?

        就是以變化應對變化,唯快不破。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文章導航
        推薦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永久新网址首页| 都市激情第一页| 娇妻借朋友高h繁交h| 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入口| 男女真实无遮挡xx00动态图120秒|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99re最新视频| 成人最新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欧美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电影网| 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器| mm131美女爱做视频在线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激情freesexhd糟蹋videos| 和武警第一次做男男gay| 黄色毛片在线看| 国产自产2023最新麻豆|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观看| 日本肉漫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爱情岛论坛网亚洲品质自拍| 四虎884tt紧急大通知| 91se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看高国产精品不卡 |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免费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 国产成视频在线观看| 78期马会传真| 天天爱天天干天天| 中国sで紧缚调教论坛|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日韩专区| chinese帅哥18kt|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免费观看| 欧美丝袜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