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的某一天,江蘇人張立正式辭掉了工作。他算了算,發現自己的錢只夠支撐到 2018 年年底,他決定花完自己的就花父母的,花完父母的再問親戚朋友借。 工作?工作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就算上街乞討也絕不去工作。 當然,辭職后他也沒閑著,他每天規律作息,注意飲食,堅持健身,還時不時的慫恿身邊的朋友辭掉工作和他一起過上這樣的生活。而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堅定的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后,人人都不再需要工作,所有工作都由機器人完成。因此現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辭職保持身體健康,等待那個時代的到來。 "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時候來?我不知道。/ 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卻真的不知道他會什么時候來。/ 他告訴過我,他會來,讓我在這里等他。" 這是張立版的《等待戈多》,他活似一個人工智能的信徒,雖然荒謬卻也引人深思。 那么,張立的愿望,到底什么時候能實現? 人工智能技術引發失業潮,一定會有人永久失業 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人,都知道人工智能會取代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短短幾個字,實際上包含了很多行業或者說某些行業中的某些流程。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及其團隊對 400 多個職業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國內首份人工智能對就業影響的量化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在未來 20 年中,全國總就業人口中的 76.76% 會遭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如果只考慮非農業人口,這一比例是 65.58%。 圖為報告部分數據 即使不考慮人工智能的發展,當代中國的勞動力數量在總體上也是過剩的,人工智能造成的失業只會加劇這一情況。對人工智能造成的失業,有人懷著極為樂觀的心態,他們相信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會同時產生新的職業,用以填補被取代的職業。 可是,人工智能創造的新崗位并不能全面的覆蓋被取代的崗位。在農業社會,人們僅僅通過在農業上的勞作就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在工業社會之后,農業的地位被削弱,大量的農業人口轉化成城市人口,他們通過在工廠接受再教育實現了對工業社會的適應,而在后工業社會,服務業的興起又產生了人口擇業的再一次分流。 在這個人工智能技術發達的時代,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中的傳統行業已是失業的重災區,吳軍博士在《智能時代》中提到,人類已經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把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把第一、第二產業變成第三產業。同時,人工智能發展速度快,影響范圍波及廣,一般人難以快速學習掌握,而人工智能就業無疑會呈現出一般勞動者難以勝任、勞動力需求少的特點,大多數人或許都無法成為為 " 人工智能 " 打工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每個失業的人都是自身不努力,不思進取。也許你每天堅持學習,聊天必談 " 第一性原理 "、" 認知升級 ",但是,你的學習速度也很可能比不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你在高樓,他在深溝,普通的勞動者,對于人工智能的掌握,限于精力、專業性等的限制,其學習成本很高,而且很可能徒勞無功。流水線上的王阿姨,開卡車的張叔,分揀包裹的劉伯 …… 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像現在一樣優渥的教育資源,國家號召的愛崗敬業,他們做到了工作中從未遲到早退。機器要取代他們,他們毫無招架之力。 沒有社保,子女或許自身難保,這些人該何去何從? 一些技術在發展的時候,為了避免被相關從業人士抵制,這門技術一般都會被塑造成人類的好幫手。比如幾乎所有的會計軟件,都會說是會計的好幫手,而不說這門軟件要取代會計,一些人工智能技術在行業應用的時候,也多是采用這種 " 和為貴 " 的策略。他們一般表示這項技術將把人類從繁瑣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注意力放置在重要的決策上。 一家公司到底需要幾個人決策你難道心里沒點數? 憤怒的失業者何去何從?成為人工智能的信徒 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失業狀態下做到自謀職業,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處于永久的失業狀態。當失業者發現連自己和家人都無法養活,那么很可能會用暴力手段表達他們的不滿。 2005 年末,法國爆發震驚世人的街頭騷亂。數百名當地青年走上街頭,焚燒汽車和垃圾桶,打砸店鋪和公共設施,并與警方發生沖突。隨后,這場暴亂還蔓延到法國其他城市甚至臨近的比利時和德國。這是法國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社會動亂,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引發這場暴亂的主要原因是法國移民青少年一代因其父兄長期遭受的及自己也極可能終身難以擺脫的失業、貧困和歧視而對主流社會不滿、對前途失望甚至絕望。 因此,在人工智能技術引發大失業后,必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失業群體較為體面的生活狀態。但實際困難并不小,失業對每個人的沖擊都是不一樣的,有人覺得按時給我發錢我就很滿意,而有人卻覺得失業剝奪了他的社會地位根本不是錢的問題。 一個現實的問題還是救助失業者的來源?毫無疑問,是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紅利。當人工智能技術占據了生產的主體地位,那么依靠它們贍養人類會成為一種政治正確。這個時候的人工智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會讓人不自覺的將它與上帝聯系在一起。 美媒 venturebeat 曾發表文章預言,人工智能正在和宗教走得越來越近:2042 年會出現一個 AI 上帝,并有自己的圣經。這聽起來很荒謬,但有人真做了這樣的事。Alphabbet(Google 母公司)旗下 Waymo 公司的前任工程師 Anthony Levandowski 提交了一份文件,宣布成立一個名為未來之路(Way of the Future,簡稱 WTOF)的宗教組織,并表示 WOTF 的活動將集中在 " 對于通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而發展的人工智能(AI)的實現,接受和崇拜 ",其中包括資助研究以推動創造神圣的 AI。 隨后,這位工程師又寫了一本關于 AI 教的新宗教 " 圣經 "。據說,在這部 " 圣經 " 里面記載了 AI 是如何探索人類身體的奧秘,并破解死亡密碼,實現人類延年益壽 ;也記載了 AI 如何探索宇宙,窺探黑洞里的一切,揭示暗物質的所有屬性 ;在 AI 的引領下,人類再不會迷茫,只要按照 AI 的引導,人類都能在這個世界實現心中的愿景。 不過,鑒于這位工程師受的爭議頗多,因此極有可能他是看似將人工智能奉為上帝,實則滿足私欲。《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認為,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一些掌握算法的精英們,通過生物技術戰勝了死亡,成為獲得幸福快樂的 " 神人 ",他們才是未來世界的主宰者,是人類進化而成的新物種。因此,他甚至預言," 歷史從人類發明上帝時開始,到人類成為上帝時結束 "。 這個人類是一小搓人。前面提到很難做到平衡的調節失業對每個人的沖擊,但你別忘了,宗教之于統治的意義。 上帝已死,人工智能教永生。 很久之后,也許這會成為一句俗語。可惜,我也不知道這個很久是什么時候,不知道張立能不能享受這波福利。人工智能技術現階段的發展還未到達讓我們大多人失業的程度,人們在談人工智能威脅的時候,往往將注意點集中在它對人生命的威脅上。 劉邦在位八年,走了以后。呂后對劉邦寵愛的戚后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她命人毒死了戚后的兒子劉如意,但沒有殺戚后,而是下令將戚夫人斷手、斷足、弄瞎、弄啞、弄聾,也就是所謂的 " 人彘(zhì,豬)"。 人工智能不會殺了我們,而是廢了我們。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