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出課堂,何以領略山河壯麗;不親身體驗,又如何體會大自然的奧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研學旅行,走進沒有校門、沒有圍墻、沒有教師的更廣闊的動態課堂,如今已成為旅游市場的新寵。 11月4日,經過前期的不斷宣傳和召集,東莞觀音山迎來親子研學旅行的高峰,眾多親子家庭齊聚觀音山,在這享受寓教于樂的歡樂游園時光。 深挖“行走的課堂”親子研學游大受歡迎 早在2016年12月,教育部聯合11個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 經過十九年的創新發展,東莞觀音山通過不斷的科學規劃、基礎建設、文化沉淀和不間斷的活動營銷,已成為全國森林旅游發展的一個樣板,觀音山將在現有基礎上深耕研學旅行。 東莞觀音山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東莞觀音山體驗研學旅游,可以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成長。通過親子邊游邊學的戶外‘行走的課堂’方式,讓家長和孩子在秋色正美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在參觀、呵護綠色、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孩子們出游的文明和環保意識。” 研學旅行中,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對每一項活動內容都保持著高漲的熱情。“這趟多彩的旅程對我們來說不只是研學那么簡單了。”游客胡先生說,平時夫妻倆工作都比較繁忙,也經常出差,自孩子上小學后就很少陪伴,既愧疚也無奈,“活動前三天聽說觀音山的研學旅行便立馬報名了,有流程有安排,不用花時間想該怎么游和學。很感謝觀音山舉辦的這次活動,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讓孩子學習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這一天的時間都屬于我們一家,能看見孩子的笑容,自己也很開心。” 主題活動豐富多彩力推生態休閑游產品 研學旅游,既要“游”又要“學”。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舉辦的目的就是呼吁社會將目光聚焦于親子關系、關注親子相伴,同時將景區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文化資源整合起來,實現創新發展。” 親子研學的一系列環節都主題鮮明:靜謐優美的山林,孕育和繁衍著近千種野生植物和300余種野生動物;在拓展教練的指引下進行“傳遞龍珠”的團體游戲,考驗團隊協作的默契;看百場公益、暢游冰雪城,在互動中激發興趣,在娛樂中展現活力;參觀古樹博物館和古錢幣博物館,穿越時空長廊,接受歷史熏陶;品嘗客家美食,在餐前訓中了解食物的可貴和來之不易;與蝶海、孔雀、小鳥、白狐等可愛的小動物互動,知其種類和習性,培養對動物的愛心;登山健走,在悠長的菩提徑中歷練自我、挑戰自我;在禪茶文化館中靜心凝神,抄寫《弟子規》,學習傳統文化,體驗明禮生活,傳承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旅程的最后,在祈福長廊掛上一縷祈福帶,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假期線路品質更高研學游親子游成主流 時下興起的研學游產品中,涉及最多的是戶外運動、自然探索、拓展體驗三類,而這三大類研學游活動都會與大自然有親密接觸。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東莞觀音山坐擁18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努力打造鮮明的特色親子研學品牌,積極開發“旅游+文化”模式,在梳理現有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整合各方資源,滿足目前旅游市場需求,積極規劃研學旅行線路,力求為青少年學生呈上完美的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激發青少年愛護自然情懷的最生動教材,并有效進行科普教育和科學傳播。 參加活動的黃先生表示:“對學生而言,知識不僅來源于課本,還來自于生活、社會及自然。孩子們對大自然以及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在觀音山舉辦研學活動,讓孩子邊看邊思考,比‘紙上談兵’更直觀、深刻。在游樂中學習,孩子很開心,我們也就開心。” 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下興起的‘研學游’熱潮是人們向往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倍加珍惜與孩子一同成長時光的表現,同時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有力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