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時至今日,云計算已不再是企業相互觀望的技術,企業能否換來未來50年的發展機遇,關鍵是如何應用云服務。根據IDC在2018年進行的一項云計算研究發現,多數組織將繼續增加并投資發展自己的云環境,并利用這項技術推動業務向前發展。在接受調查的500多家組織中,73%的組織至少有一個應用程序,或者他們的基礎計算設施的一部分已經在云中,所以現在的問題將不再是組織是否會采用云,而是如何采用云。 巨頭陣營再添一員 在過去這兩三年內,云計算市場可謂云起云涌。放眼國外,根據Gartner8月份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17年云計算IaaS層,市場份額前三名分別是Amazon、Microsoft、Alibaba,Google緊隨其后,IBM在努力追趕。而同樣從市場份額來看,AWS全球市場份額超50%,約是Azur的4倍,是阿里云的8倍左右。要從市場規模來看,僅2017年IaaS市場總額約為235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長29.5%。 而在國內,中國公有云市場排名第一的目前仍是阿里云,市場份額達到45.5%;騰訊云排名第二,份額占到10.3%;中國電信排名第三,份額占到7.6%,緊隨其后的如金山云、UCloud、華為云等。 在今天來看,云計算承載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使命,是企業數據的核心載體。尤其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云廠商紛紛化身企業“數字化轉型專家”角色,譬如AWS“賦能數字化轉型”,阿里云定位“數字化轉型專家”,青云“再造ICT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網易云“助力企業數字化創新”,并且寡頭效應明顯。 就在近日,中國平安正式宣布平安云戰略升級。 在過去的5年中,萬億平安在“金融+科技”雙驅動戰略引領下,實現全渠道商業模式轉型。而作為核心技術之一的平安云,也在過去5年中融合智能認知、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支撐集團實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觀念轉變”和“端到端AI技術變革”這兩大變革主題。在如今云起云涌的當下,平安云正式宣布戰略升級,將由服務集團內部客戶向服務集團整體生態圈并對外輸出全棧云服務轉型。 平安云宣布戰略升級,并對外提供服務 自此,平安云正式加入云服務商巨頭陣營,對于市場,平安云并不陌生。平安云從2013年成立以來,雖然沒有對外提供服務,但是對內,功勛顯著。 據了解,截止目前平安云已廣泛賦能平安集團五大生態圈(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智慧城市、房產服務、汽車服務)。例如在金融生態圈,平安云賦能金融壹賬通搭建起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SaaS云平臺,已形成銀行云、投資云、保險云,服務近3000家金融機構客戶;在醫療健康生態圈,平安云支撐構建起“PPP”開放平臺,整合醫療健康數據、技術和服務資源驅動智能醫療服務,健康檔案覆蓋6.1億人;在汽車生態圈,以云平臺、AI為核心,賦能主機廠、經銷商、二手車商打造閉環;在房產服務生態圈,基于平安云打造了建管云、租房云、地產云,其中建管云已簽約全國近50個地市級城市;在智慧城市生態圈,平安云助力打造了一套完整、科學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城市管理體系,承載“1+N”個智慧城市模塊。 除此之外,平安云通過與生態伙伴合作,提供更完善的云計算服務,目前直接服務的企業客戶數超500家。 平安云聚焦5大垂直領域,提供“3+1”多元解決方案 此前我們講到平安集團的一大核心優勢,即平安的業務覆蓋金融、醫療、汽車、房產金融、智慧城市等涉及用戶衣食住行的200多個應用場景,互聯網和科技公司拼盡資源搭建的應用場景,其實就是平安集團每天正在發生的各種業務。 平安科技首席技術官兼總架構師 方國偉 其實在今天來看,能夠為平安集團搭建起全業務場景的核能技術能力就是平安云。平安科技首席技術官兼總架構師方國偉,從2008年開始專注于云計算領域的業務開拓和產品研發,是國內云計算領域中最早開始推動云計算概念、技術和業務的踐行者之一。在加入平安科技之前,他曾任IBM中國資深軟件工程師、微軟全球服務部門云計算“卓越中心”資深架構師、亞馬遜中國首席云技術顧問等職位。 而此次戰略升級后,方國偉也向表示,今后平安云對外服務重點領域也將圍繞:金融、醫療、汽車、房產和智慧城市這五大垂直領域。 方國偉表示:首先,平安云的發展戰略要與集團發展戰略相一致。 從2013年初到2017年底,平安的金融客戶數從0.8億增長至1.7億,增長率超過208%;互聯網客戶從2013年的0.5億人增長至2017年的4.4億人,增長率800%+;總收入從3626億元增長至8908億元;凈利潤從360億元增長至1000億元;新業務價值從2013年的182億元快速增長至2017年的674億元,提升了371%。 在平安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從傳統IT基礎架構轉向更加彈性、靈活、高效的云平臺的過程。正如平安集團副首席執行官兼首席信息執行官兼首席運營官陳心穎所講,“作為集團核心技術之一,平安云成為驅動業務發展的強大引擎,推動了‘端到端AI技術變革’。” 在方國偉看來,聚焦這五大垂直領域,更多的是對業務的理解能力,更容易獲得用戶的信任。以金融信貸為例,普惠貸款在4年內就實現100%線上風險管理、3分鐘線上放貸。 其次,由內而外,更貼近用戶需求。 他表示,平安云成立初期就是內部云,是為了平安集團內部生態圈服務而成立,但是這5年下來,應用效果不錯。例如平安集團這幾年創新業務發展很快,這和云平臺的支撐作用是分不開的。此外例如壹賬通,從2015年開始做業務就是基于平安云的平臺進行金融科技的業務創新。 最后,看好垂直領域市場空間。 方國偉認為,目前市場上云平臺很多,但具備垂直行業能力的云不多,尤其是金融、醫療行業,云使用比例不是很高;并且不同于Facebook、Google、微信等C端互聯網服務,企業出于風險分散的考慮不會只使用某一家的云服務,這使云服務市場難以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亞馬遜和微軟過去幾年在云服務市場份額上的變化也說明了這一點。 “聚焦垂直行業還可以更好實現全棧服務。客戶最終想要的不是云主機,而是針對某個具體業務的解決方案,所以平安集團對全棧云的定義也包括提供SaaS層應用,這是平安云和其他云有很大差異化的地方”。方國偉表示。 經歷5年行業沉淀的平安云,此次要對外提供服務,如何來選擇自己的服務模式?
具體來看“3+1”模式,即內部云,主要是給平安集團內部用;公有云,模式上和亞馬遜以及其他云服務廠商類似;專有云,主要是在公有云架構基礎上為智慧城市、政府等建立專區,而這個1即是私有云。 從私有云過渡到公有云并不簡單,這背后涉及到技術選型。“在開始搭建平臺時,我們把很多公有云領域的架構思想,包括多租戶、VPC隔離思想等技術引入到云平臺的構建上來。”方國偉表示。在2014年,在公有云市場并不明朗的前提下,這是一步下注數年之后的棋局。如今看來,時間證明了前瞻性的可貴。平安云平滑地由內部云過渡到公有云,并基于平安集團優勢,拓展出專注于強監管領域的金融、醫療、智慧城市三大生態基地,以及汽車、房產等貼近民生的強場景領域。 據悉,目前,平安云已覆蓋集團95%以上的專業子公司、支撐80%以上的業務系統投產,成為金融行業規模最大、應用最廣的云平臺。此外基于五大生態圈,平安云短時間內迅速積累了500+企業客戶。 根本是:安全、可靠、專業 經過長達5年的內部云平臺建設,平安云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價值主張,即“安全合規、穩定可靠、專業服務”。平安科技首席產品官兼平安云事業部總經理區海鷹表示:在安全合規方面,平安云自誕生起就堅持金融級別的安全合規標準,滿足60+合規要求,先后通過CSA-Star、可信云認證、等保2.0四級、等9項國內外權威云認證,邁入最高等級保護的云行列; 在穩定可靠方面,基于多地多中心節點的最高金融安全級別數據中心,平安云的應用可用率高達99.9996%; 在專業服務方面,基于集團內部上云經驗,平安云為行業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產品技術方案。
在IDC發布的《IDC金融行業云計算白皮書》中,生態能力已成金融機構等行業企業選擇云服務商的主要標準之一。這也意味著云計算生態在未來必然是巨頭的戰場,強大的生態平臺、行業定制化能力,背后都需要大規模的技術、資金與人才支持。 就在平安云宣布戰略升級的同時,平安云與全球知名軟件代碼托管平臺GitHub達成SaaS合作模式。從10月17日起,GitHub在平安云門戶以SaaS服務的方式為中國企業提供GitHub企業版(GHE)的產品和服務,并將持續深化雙方在云服務領域的各種合作。未來,平安云將通過技術合作、戰略合作、SaaS合作等多種內外部合作模式,與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多維度、多層次的云生態服務。 對于未來云計算技術創新方向,方國偉表示:“未來3年,云模式上依然是多種模式共存。數據中心升級與IT系統替換都需要一定周期,企業上云是一個漸進式過程;技術方向上,未來3年容器有很大潛力,平安會重點投入。具體來講,平安云容器服務CaaS基于docker和kubernetes構建,為用戶提供多租戶形式的容器服務,并提供從微服務化的架構設計框架、到CI/CD的流水線直接部署到CaaS的“一條龍”服務;近一年GPU需求指數上升,平安會緊跟市場動態,尋找有效解決方案,或更經濟的替代方案;場景上,AI、IoT潛力很大,平安在嘗試無服務器計算等新計算模式,目前FaaS服務已經上線,并已在一些IoT應用場景中提供服務。 而平安云對于未來的布局,他表示,在智能新時代,得云者得天下,平安云也會圍繞平安集團“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態”的戰略規劃,在持續優化產品及服務體驗,同時布局全球。(本文首發,作者/徐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