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春,來自于國家級貧困縣——陜西省綏德縣、以生態小米制作的瓊鍋糖,出現在香港中環的樂施商店里。 生態小米瓊鍋糖 瓊鍋糖能走出貧困鄉村,走向繁華大世界,為貧窮農民帶來收益,得益于樂施會和當地的項目合作伙伴(西安農夫市集)一起推動的小農陪伴項目。 助力陜西貧困縣脫貧 2018年初,為了了解瓊鍋糖的制作過程,樂施會工作人員前往陜西省富平縣,一行人在高速公路上遭遇了當地8年來最大的一場暴雪。 “地處偏遠、遠離市場、極端氣候,正是許多小農面對的困難。”樂施會工作人員感慨。 陜西省有50個國家級貧困縣,位于黃土高原的富平縣和綏德縣是其中的兩個。綏德縣是瓊鍋糖主要原料小米的生產地。但是當地多年來使用化肥農藥耕種,環境惡化。農產品更是陷入低價競爭的困境,耕作所得不足以糊口,農民紛紛放棄入城,加速了鄉村的衰落。 從2016年起,樂施會的項目合作伙伴西安農夫市集組織的“小農陪伴項目”支持陜西省多個農村種植小米、大豆等不同農作物。在綏德縣馬家川村,項目推動農民以保護生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提供生態種植培訓,并搭建銷售平臺,辦起市集。 馬家川的農戶(中)與西安農夫市集工作人員交流小米種植 在項目協助下,當地農民不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等,而改以天然的方法種植生態小米。這不但打破了農村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更為大家提供安全的食品。 樂施會的合作伙伴還在富平縣找到有30年瓊糖鍋制作經驗的孫師傅,用馬家川村生產的生態小米,歷時40多個小時的手作過程,制作出傳統工藝糖果瓊鍋糖。瓊鍋糖不但大大帶動了生態小米的銷售,也讓更多人認識優質食材和傳統手藝的價值。 瓊鍋糖制作步驟:切糖 幫助陜西省的農民脫貧,是樂施會在中國內地開展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中國內地是香港樂施會的重點工作地區,大約一半的項目開支被投放在中國內地。香港樂施會創立于1976年,在世界各地以務實及創新的方法,協助貧窮人改善生活及持續發展。目前,全球19個樂施會聯會成員分別在70個國家(地區)開展項目工作。 關注全球及區域脫貧與治理 目前,全球還有8億的貧困人口,要實現2030年消除極端貧困的目標仍然挑戰很大。2017年,1%最富裕人口攫取82%的財富,財富底層50%人口則一無所獲。樂施會表示期待與國內外各方攜手合作,貢獻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致力消除貧困。 基于樂施會在全球豐富的扶貧工作經驗,在近日于上海召開的“世界公益慈善論壇”上,樂施會組織了以“新時代的全球及區域脫貧與治理”為議題的討論。 菲律賓樂施會國別主管費樂歌是這個討論環節的主持人。現在負責樂施會在菲律賓扶貧工作的費樂歌,之前也曾在香港樂施會開展政策倡導工作,因此對中國、菲律賓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開展扶貧工作遇到的挑戰深有體會。 談到樂施會在菲律賓的扶貧工作遇到的困難,費樂歌表示,目前國際援助已經不再把菲律賓當作重點援助國家,這和因為中國逐漸強大后,國際援助也開始減少對中國援助的情況差不多。所以目前對于她來說,向國際社會籌集更多的款項,以支持樂施會在菲律賓開展扶貧工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實際上,菲律賓貧富差距非常嚴重。”費樂歌介紹,菲律賓仍然非常需要外部資源的支持。在菲律賓,貧窮是一個更加復合性的問題,其中不僅有收入少的因素,還在于當地存在自然災害較多、殖民地后遺癥等社會問題。 費樂歌強調,菲律賓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仍然需要國際機構的援助去解決,僅僅依靠其國內的力量,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民眾的教育水平很低,能獲得的教育資源少等問題。 另外,在菲律賓開展工作還會遇到其他挑戰。比如,一旦政黨換屆,之前出臺的政策可能被調整,政策連貫性差意味著民間組織的工作也要相應作出較大調整甚至從頭再來;而菲律賓的本土民間組織受限于資源少,能維持基本生存,但很難有長期的發展規劃,員工的流失率也很高。“我們也希望對當地的民間組織進行支持。”費樂歌說。 樂施會相信,終有一天,貧窮可以絕跡于世上 綜合扶貧方法戰貧窮 在經歷4年多戰火紛飛的敘利亞,推動衛生教育,讓衛生問題不再成為當地家庭的負擔;在伊拉克難民營開展工作,讓難民營的兒童找回歡樂;與坦桑尼亞的小農同行,開展劍麻種植綜合項目,增加當地人的收入;在缺水的墨西哥城幫助居民安裝雨水收集系統,改善當地人的生活;在印度幫助家暴的婦女重新尋找回身上的力量,去開拓新的幸福生活…… 不僅是向貧窮人口提供衣食所需,在世界的70個國家(地區),樂施會運用綜合的工作手法,解決貧窮問題。樂施會相信,通過個人改變、制度變革及社區發展,終有一天,貧窮可以絕跡于世上。 從1987年開始,香港樂施會在中國內地推行扶貧發展及防災救災工作。2017年,樂施會的北京辦事處、云南辦事處、甘肅辦事處、廣東辦事處相繼成功注冊,目前可以在內地全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工作。 截至2018年3月,31年來,樂施會在國內31個省份開展賑災與扶貧發展項目超過3500個,投入資金總額超過14億元港幣。 來自鄉土、用生態小米制作的小米瓊鍋糖登上了香港市場,這大大鼓舞了馬家川村村民繼續種植生態小米的士氣,也吸引愈來愈多的小農加入生態種植的隊伍。在樂施會的幫助下,除了小米外,村民還種植綠豆、紅豆、黑豆等雜糧,也有村民開始嘗試養雞,用雞的糞便代替化肥,最終實現種植及養飼相結合的生態種養,使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并培育出更好的食材,換取更好的生計。 從當地人臉上綻放的笑容上,可以看到的是,通過努力戰勝貧困的希望。 - END - 作者/ 徐輝 責任編輯/ 高文興 排版/ 吳麗萍 公益時報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后臺回復“轉載”獲取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點個贊哦~ 往期精彩回顧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