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新零售領域的動態,一直備受關注。 從天貓超市早期的3日達、當天達再到一小時達;從盒馬鮮生誕生,喊出3公里內半小時送達的服務效率,到天貓小店的數量越開越多,國際直營7天之內便可收到快遞。 阿里的這些新零售業態一直不斷地演進突破,給消費者提供了越來越好的時效服務和購物體驗。 而在背后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是阿里巴巴智慧供應鏈平臺。 這個平臺一直很神秘,極少對外發聲。但它就像一個商業智慧大腦,為各個零售業務提供供應鏈管理的優化方案和大數據決策能力。 在去年首屆供應鏈平臺開放日上,曾鳴教授首次提出了S2b的概念,引出了供應鏈平臺,“在 2018 年到 2023 年這5 年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興起,基于這個的基礎,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S2b。” 曾鳴教授理解的S2b其實是S2b2c。整合了前端供應鏈的大S,賦能小b,一起更好地服務用戶。在B2C很難做到真正產業升級的時候,S2b2c給了創新者一個切入市場的機會。 “所以在未來的五年,最有可能領先的就是供應平臺,它是一個數據化的平臺,會完成供給側初步的網絡協同。只有在那樣一個比較密集、緊密的協同網絡基礎上,才能走向整體C2B 的模式,這也是未來五年最值得大家努力的戰略方向。” 上個月末,在第二屆阿里供應鏈平臺開放日上,阿里巴巴這個神秘的供應鏈平臺對外露面,并且發布了阿里智慧供應鏈服務-水晶球,阿里巴巴智慧供應鏈平臺開始對商家開放。 圖為阿里智慧供應鏈服務產品:水晶球,給商家提供服務邏輯 為此,「電商在線」專訪了供應鏈平臺的產品和技術負責人大少(花名),全面解析阿里新零售背后的供應鏈體系。 電商在線:供應鏈平臺的架構是怎樣的,在阿里是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大少:新零售供應鏈平臺事業部,是阿里新零售事業群下獨立的事業部。支撐了阿里線上線下幾乎所有的零售業務(包括天貓超市、天貓進口直營、村淘、零售通、銀泰、淘寶心選等等)的供應鏈管理。 涵蓋了目標、選品、計劃、采購、庫存、銷售、履約、結算等全鏈路領域。目前團隊組成以產品和技術為主,還設了供應鏈研究中心做宏觀的研究。 電商在線:為什么要成立供應鏈平臺這個事業部? 大少:阿里的零售業務越來越多,需要強控供應鏈,所以要有一個專業的部門為這些零售業務提供體系化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最早期,阿里的供應鏈產品體系有兩套,一套是以天貓直營,達成行業銷售目標為設計原則的直營進銷存供應鏈體系;另一套是以商家,天貓行業和菜鳥倉配供應鏈協同為目的,平臺入倉模式的供應鏈體系。 去年兩個產品技術體系以及對應團隊做了融合。整體協同上游的業務銷售目標和下游的菜鳥倉配物流履行,來提供端到端的供應鏈服務。 電商在線:阿里從原來單純的線上業務,到線上線下的結合,對供應鏈端來說有什么變化嗎? 大少:有很大的不同。 純線上業務的供應鏈基礎是倉配網絡。銷售端是線上,每個倉是一個庫存節點,也是一個履行節點。所有的供應鏈計劃都是圍繞著面向銷售目標的倉配庫存計劃協同來展開。 而線上線下融合的零售業務,他的供應鏈基礎是倉+門店網絡。門店既是銷售節點,同時也是前置倉,也是庫存節點和履行節點。 這兩種零售模式,由于基礎網絡形態不同,供應鏈計劃,供應鏈履行的形式也不同。 對于供應鏈計劃而言,品類規劃需要考慮門店自身的地理因素,包括周邊社區人群偏好,街區,人流,競爭對手等。線下門店補貨的頻次要求比較高,因為門店的庫存較淺,會要求門店做多頻次的補貨。 那對于供應鏈履行而言,有倉到門店的B2B訂單履行和門店到消費者的B2C訂單履行的兩階段訂單履行。 對于供應鏈網絡建設上,過去考慮的是倉網規劃,現在還要考慮倉+門店的網絡規劃,更復雜,挑戰更大。 另外,在銷售計劃層面,線上和線下訂單和會員的打通后,線上和線下的營銷和供應鏈計劃可以做到一體化。線下門店的數據回流到線上,也可以豐富線上消費者的畫像。 電商在線:這件事情為什么阿里能做? 大少:做這件事情,首先需要足夠的數據沉淀,還有大數據技術、AI技術,阿里在全行業有相對比較豐富的數據。當然,這也需要龐大的算法工程、產品和技術的投入,而阿里在這方面有行業較強的優勢。另外,我們和廣大商家群體有緊密的業務合作關系,我們有非常強烈的供應鏈協同的需求。 電商在線:理想中的供應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大少:整個零售業供應鏈管理最高的境界是,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數量的商品,以正確的價格,放到正確的地點。 有六點核心,合理貨品結構、精準的銷售計劃、高效的庫存、快速的履約時效、較低的供應鏈成本、前瞻性的生產計劃。 電商在線:那過去傳統的供應鏈能達到什么狀態? 大少:過去不要說六點,單純的其中一點都很難做好。 對于供應鏈管理人員來說,他們在做決策時,更多的是憑經驗,缺少足夠的數據、算法的支撐,和持續迭代優化。 尤其在融合了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環境下,現在新品流通又這么快,想靠人力做出全局最優的決策,非常困難。 關于供應鏈平臺的做法 電商在線:供應鏈平臺的整體邏輯? 大少:從零售商的角度看,整個供應鏈的網絡可以分為四個大部分,生產供應、分銷和配送、零售和渠道、末端履約。 這個供應鏈網絡代表了商品從成品到送到消費者的整個過程,在這個網絡里有很多節點,供應商、倉庫、各個零售終端等。 那貨物從前一個節點流轉到下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里都有貨物的流動,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實物流。 但實際上,除了實物流以外,每個節點都有信息的交互,供應鏈管理者在工作時,要利用這些信息流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優化實物流的運轉。 具體的都在這張圖里 電商在線:阿里是怎么劃分供應鏈的? 大少:我們通常把供應鏈的運作分成三個大的層面:戰略層、戰術層、運營層。 戰略層是設計供應鏈,包括戰略采購、供應商開發、品類規劃、建倉數量等等,是端到端供應鏈網絡規劃。 那當我已經有一條供應鏈了,如何把供應鏈運營的更好?里面包括了一系列供應鏈的計劃,比如需求計劃、分銷計劃、物流計劃、生產計劃,這就屬是供應鏈戰術層的運作。 電商在線:阿里的供應鏈平臺,在生產環節是怎么做的? 大少:對于標品和非標品,在生產環節是不同的。 比如說像電器等這樣的標品行業,我們通過預測庫存來驅動生產,是一個以銷定產的精益生產模型。 對非標品,比如說服飾,它的商品生命周期非常短,很難根據過去的庫存去預測未來的銷售情況,所以服飾是以預測未來的商品來驅動的生產。 我們還推出了服飾商品企劃模型和AI自動設計的技術。 AI庫存計劃,可以達到的四個平衡 電商在線:銷售環節呢? 大少:銷售環節主要解決的是「我們賣什么,賣多少,怎么賣」的關鍵問題。 首先是品類規劃模型,目標有三點:引入新品,快速響應市場的流行趨勢;淘汰高庫存低效的產品,提升單品效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調整品類結構,要達到既能完成銷售目標,又能匹配消費者整體的需求結構。 所以我們研發了選品機器人,它能基于不同商品角色進行選品,比如爆品是用來引流量的,毛利品是為了完成未來銷售毛利目標的,選品機器人會針對不同的商品模型和商品角色去進行選品。 再說說品類結構優化的算法邏輯,是通過商品結合銷售目標,然后根據市場變化優化品類結構,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通過算法計算,需要什么時間點引入商品、什么時候營銷來打爆、什么時間點替換商品,甚至要預測商品銷售爬坡速度和銷量來指導商家備貨。 電商在線:如何運用技術做銷售預測? 大少:通過機器學習,挖掘銷售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因子。 比方說季節、市場供需匹配情況等,然后我們去不斷的擬合優化,我們使用的強化學習技術接近阿爾法狗。 天貓的電器行業有特定幾個商家,針對單店鋪商品的銷售預測準確率已經接近90%。 電商在線:怎么做到的動態定價,是基于什么確定的價格? 大少:定價過程中我們考慮的主要有四個要素:第一,什么樣的價格能銷售轉化率比較高;第二,同時要兼顧商品的成本和毛利;第三,市場競爭。我們要根據競品情況快速的調整價格。第四,通過定價調整庫存周轉、庫存水位的杠桿。 電商在線:動態定價的技術層面呢?能詳細講講嗎,怎么做到的? 大少:首先是銷售最大化的算法,通過強化學習、機器學習來平衡成本和毛利的邊際以及購買的轉化率,自動的進行動態調價。 第二是自動的更價技術,我們爬蟲引擎、輿情系統會去跟競品進行自動的比價,基于博弈論去自動進行更價。 第三個是庫存調控,針對滯銷品、庫存水位比較高的商品,自動降價調控它的庫存周轉水位。 電商在線:在流通環節,怎么控制和調整庫存? 大少:AI應用于庫存首先要考慮庫存周轉率和商品在架率的平衡,以及庫存分布過程中產生物流的成本和消費者體驗的平衡。 我們考慮的是怎么才能把貨品放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還要平衡過程中產生的物流成本。 我們定義擬合補貨調撥的關鍵參數,包括安全水位、備貨周期等等,然后基于歷史數據和市場供需變化情況,進行庫存分布(分布到哪些倉、哪些門店),然后做擬合,最終得出一個補貨、調撥的建議策略。 其次是庫存健康的模型,能實時的監控庫存水位,及時的預警,同時對應前面所說的自動降價技術,調控庫存。 電商在線:配送環節呢? 大少:主要是選擇最優的履行方式,來平衡消費體驗和物流成本,需要考慮的包括:貨通過倉發貨還是門店發貨?通過哪個倉發貨?通過哪個門店發貨?是拆單還是合單? 這里面很關鍵的就是智能履約的決策技術,基于機器學習和運籌優化,平衡成本實效,決策最優的發貨的路徑。 目前這個技術和行業某商家合作,每年幫他們節省了上千萬資金。 電商在線:新零售背景下,對線下門店有做什么賦能? 大少:首先是選址,通過AI技術統一考量各種維度,比如說一片街區的人流情況,是對周圍的社區以及社區歷史數據挖掘出來的,社區人群消費層次和偏好、在社區里對應的競爭情況等等。 關于供應鏈平臺的核心 電商在線:這么復雜的模式,我們平臺的核心是什么? 大少:基于大數據和AI技術,我們建立了一系列的算法模型,包括銷售預測模型、品類規劃模型、動態定價模型、庫存分布模型等等,這些就是我們智慧供應鏈平臺的核心基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