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奮斗、感恩 集成科技成果總量60余萬件、知識產權轉化專利1萬余件、創新型企業2萬余家。 搭建成果轉化、裝備建設前沿技術優選、自動駕駛、融合創新大數據地圖等平臺近10個。 獲評北京市、中關村、海淀區各類平臺獎勵20余項,并成為北京市首批硬科技孵化平臺。 涌現出多個國際領先、填補國內技術空白、需求強勁的項目。 ...... 這是中關村科技裝備創新創業基地交出的答卷。短短三年間,基地以“融合創新 ?開放共享”的理念,構建“三融五合七服務”的協同創新模式,聚焦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取得亮眼成績。 因時而生,基地正式啟動 2016年3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國家對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視達到新的高度。 面臨如此時代發展機遇,2017年7月20日,中關村科技裝備創新創業基地正式啟動。 加快建設科技裝備創新發展體系,推動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助推新時代國家科技裝備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貢獻力量,是平臺成立的初衷。 創新模式,快速穩健發展 成立以來,基地牢牢把握住每一個發展契機,快速發展不失穩健,穩健經營不乏創新,現在已成為科技裝備領域有巨大影響力的品牌。 三年期間,基地組建了專業化的業務及管理團隊,從運營、服務、資源交互等多個層面出發,圍繞“信息、人才、技術”,結合產業升級、企業創新發展需求,精心打造“開放實驗室服務、成果轉化服務、知識產權服務、金融服務、智庫服務、人才服務、企業服務”七大創新服務模塊,構建了全生態鏈服務體系。 三年期間,基地完成了中關村融合創新大數據地圖從1.0版本向3.0版本的迭代,探索建立了先進商用技術及產品到裝備建設的一體化的武器裝備前沿技術的創新平臺,構筑武器裝備建設前沿技術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創新體系。 三年期間,基地立足北京、面向全國,舉辦上百余場“鯤鵬計劃”服務活動,覆蓋企業近萬余家,成功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幾十余家,為企業增加產值上億元,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協同創新模式,并推廣至京津冀、重慶、成都、貴陽、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總計落地產業孵化園區12家。 初心不忘,繼續感恩前行 經歷過創業的艱難,也收獲過成功的喜悅,期間的酸甜苦辣值得回憶,但更多的是感恩,感恩曾經遇到的所有人,幫助我們精進自己,更加專業。 三年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中關村科技裝備創新創業基地必將初心不忘,繼續前行,聚焦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構建科技裝備創新創業生態,加快探索全國領先、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新模式,為助推新時代國家科技裝備產業實現跨越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