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性重大議題。 根據全國老齡辦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7.3%,平均近3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中國老齡化速度(指60周歲老人人口比例從10%升至20%的時間)來勢兇猛,僅用30年時間就到達這一程度。 2013年,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國務院35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布,將中國養老服務拉入快車道。 五年間,中國的養老服務業在發展中逐漸壯大,但短板仍然存在,國家可持續政策出臺力度不夠、養老人才培養不足、養老企業盈利尚需時日,這一切都與中國養老的旺盛需求形成倒掛。 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表示,“中國養老亟待建立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和長期照顧保險體系。” 需求旺盛VS供給不足 2017年7月19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發布《2017年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年報(人才篇)》顯示,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4063萬人,若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300萬名護理員;按照不能自理老人與專業護理人員1∶3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20萬專業護理人員。但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服務設施服務人員不足50萬人(含在職在崗護理人員),全國養老服務人才需求缺口較大。 而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同樣也證實了需求大于供給的現實。2015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總數大致為4063萬,占老年人口比例的18.3%;按照國際標準每3個失能老人配備一名護理員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300多萬護理員。 高華俊表示,“4063萬是人口普查抽樣推算出來的數據,要實施‘護理補貼’、‘護理功能’、‘實現護理’條件,必須首先要知道4063萬老年群體的分布、居住和需求等信息,建檔立卡資源才能精準投放,但這樣大的樣本必須依靠政府調研完成,企業、學界、社會組織力量有限。” 全國在崗養老護理人員僅有30萬 除了旺盛的需求外,養老人才缺乏也嚴重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 高華俊表示,“按照護理員與老人1:3的養護比例測算,全國在職在崗的護理人員約為30萬人,而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數量約為4063萬人,這其中全失能老人應該在1000萬左右,這個市場養老人才嚴重缺乏。” “1個護理人員最多能護理3名老人,這是一種人對人的工作,1對多服務會造成服務質量下降,且護理成本又非常高,這不能單純依靠技術手段來保障養老護理人員和老年人的相應權益,更需要國家政策和優惠措施來進行培養,首先應該精準的找到老年服務群體。”高華俊說。 據了解,除了養老護理人才的缺乏外,作為培養這一群體的學校也是招生困難。當前民政系統成為培養養老護理人員的主戰場,而企業培訓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據統計,2015年全國共有86所高職院校和一些中職學校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2018年全國創辦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的院校有186所。 但相對養老護理供給而言,整個培養體系和護理員增長人數都太慢。 高華俊介紹,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每年招生規模約為200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每年也有一定招生,這些人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當前,養老市場護理人員需求量大,培訓市場空間也很大,但培訓成本較高、時間較長,需要引入政府或社會化補貼方可持續推動。 “護理員培訓課程約120小時,職業資格認定教材均以出版,但企業對錄用的養老護理人員自行培訓較難完成。養老機構雖然渴求護理人員,但讓企業招聘人員先進來貼薪培訓數月,再投入機構工作中,這中間的成本企業恐怕難以應付,即便企業愿意帶薪培訓,數量仍然有限。”高華俊說。 2018年6月27日,國際公益學院在上海舉行了親和宇宙特訓營二期學員開營儀式。本次開營儀式吸引了40多家來自地產、金融、投資、智能化等領域的涉老企業負責人。6個月后,被稱為“養老黃埔軍校”的特訓營將把新一批有生力量送進中國的養老產業。 但即便這樣宏大的開營儀式,高華俊也坦言,這種培養的人數依然十分有限,我們必須引入國際先進護理標準,結合我國互聯培訓實際展開。 養老企業盈利尚需時日 2013年,國務院35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產業拉入快車道。 伴著政策支持,幾年間養老企業紛紛成立涉足養老產業,但入行后盈利卻尚有不足,一些企業被兼并收購。 2013年,福建省福齡金太陽健康養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金3000萬元,主要從事提供養老及居家關懷服務。 一年運營后,公司財報顯現,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年度錄得除稅前及除稅后虧損分別約279.9萬元及280.6萬元。于2015年7月31日,目標公司擁有負債凈額77.8萬元。 2015年11月3日,北控醫療健康集團產業有限公司公布,通過向獨立第三方認購股份及投資的形式,以總代價1.38億,包括現金1.11億元;及以每股0.8港元發行4,115萬股代價股支付收購福建省福齡金太陽健康養老股份有限公司51%股份。 親和源集團是一家位于中國上海專門為老年人提供快樂服務、健康服務以及終身照料服務,從事高端養老住區投資、開發、建設、運營及養老產業發展的企業。截止2016年12月31日,親和源總資產為9.7億元,凈資產-1922萬元,凈利潤-2799萬元。 2017年4月14日,上市公司宜華健康通過《關于公司收購親和源集團有限公司剩余41.67%股權的議案》,親和源將成為上市公司宜華健康的全資子公司。公開信息顯示,宜華健康為通過7億元現金支付收購親和源。 不難看出,養老行業企業在自身經營上短期盈利尚需時日,在可持續發展上仍需獲得外部支持。 高華俊表示,“養老事業是一個‘半市場’,具有公益屬性。政府對養老事業應該形成托底工程,推行必要的福利和救助手段。另外,中國的養老市場缺乏國家級大手筆的推動。” 根據中國公益研究院的測算,國家對于養老事業應該有千億級的投入,一次性投入1000億,有相當一步部分放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護理床位供給和推動老年護理學科運用性培訓發展,這樣才能激活中國養老市場。 高華俊表示,“養老是人對人的服務,這就決定了整體的發展周期長。養老并不需要企業攜多少億資金進入養老產業,更多是提供好的養老服務。但一個產業應該擁有需求規模,中國養老產業需求是千萬億的容量,如果中國養老護理人才突破百萬,中國養老的曙光就能顯現。”高華俊補充道。 中國養老的國際對標 196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醫療照顧保險法案》宣布老年人看病基本免費,根據“醫療補助”政府會給沒有資格領取社會保險的貧困人群、低收入的老年人提供醫療補助費。 1995年1月1日,德國護理保險法正式實施,成為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事故保險、失業保險之后“第五大支柱”險種。這是德國社會保障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德國法律規定“護理保險跟從醫療保險”的原則。這意味著,法定醫療保險中的所有強制保險成員、所有自愿保險成員以及所有家庭聯保成員由此屬于社會護理保險的成員,所有在私人醫療保險投保的人歸入私人護理保險。國家官員、法官和職業軍人由國家負責,他們患病和需要護理是由專門人員負責并承擔有關費用。 2016年8月,民政部通報了全國省級層面建立老年人補貼制度的情況。其中,26個省(區、市)出臺了高齡津貼補貼政策;在養老服務補貼方面,全國有20個省(區、市)出臺了相關補貼政策;在護理補貼方面,全國有17個省(區、市)出臺了相關補貼政策。 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指導意見,在青島、上海等15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探索建立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外,一項新的社會保險——長期護理保險,正在中國逐步推開,為失能老人體面養老提供保障。 不過,在對標國際養老的同時,中國養老正在積極行動。 2018年10月20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的主題為“健康中國行動與積極老齡化”健康養老國際高峰論壇就將在北京舉行。論壇將圍繞“長期照護與智慧養老”、“養老服務資本”、“生命倫理與人才戰略”三大主旨展開,并發布《健康養老發展趨勢報告》、《中國老年人政策進步指數省級政策創新報告》和《全國養老服務業走勢月度分析報告》(2018)三份重磅報告。 “本次論壇邀請日、美等國的養老專家、教授、慈善家共同交流互動,建立行動推動合作,針對護理人員供給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進行研討,希望借助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能力來影響中國,幫助中國盡快建立起與我國相適應的養老體系。”高華俊說。 - END - 作者/ 張明敏 責任編輯/ 高文興 排版/ 吳麗萍 公益時報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后臺回復“轉載”獲取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點個贊哦~ 往期精彩回顧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