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魏 靜 □ 許金棟)江蘇省海安市,瀕江臨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國著名的教育之鄉。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金沙江流域的重點林區縣,全縣森林覆蓋率43.4。這兩個東西部發展迥異的城市,卻因1988年的一份教育合作協定連接在了一起。 寧蒗的優勢是擁有豐富的木材資源,劣勢是缺乏建設家鄉的人才,1988年深感教育落后的寧蒗縣與海安簽署了為期10年的《海安縣與寧蒗縣教育合作協定書》,由海安抽調教師到寧蒗縣承擔教學和管理工作,寧蒗縣則每年無償給海安提供木材,這就是“木材換人才”的“寧海之約”。 據了解,1988年8月,首批35名海安骨干教師來到寧蒗,開啟了“寧海之約”的先河。同年9月1日,以寧蒗、海安兩地名的第一個字命名的“寧海中學”在寧蒗縣建成開學。從此,遠隔千山萬水的云南寧蒗和江蘇海安,完成了跨越空間的牽手,也開啟了寧蒗教育蝶變的之路。 32年來,先后9批260位海安教師來到寧蒗,他們牢記“為海安人民爭光,為寧蒗人民造福”的莊嚴承諾,把小涼山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克服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青春和智慧播灑教育的種子,以創造性的實踐,開創了富有示范性和社會學價值的“寧海模式”,形成了光耀民族團結進步的“寧海效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寧海之約”第8輪開始,寧海合作辦學由“輸血式”支教逐漸變為“造血式”支教,海安支教老師不再單一的對學生進行教學,而是開始對寧蒗當地的教師進行培訓。海安的支教老師們把人生最燦爛的年華留在了大山深處,培育出一批批優秀的小涼山兒女,寧蒗各族人民親切的稱海安支教老師為“海安舅舅”。 海安赴寧蒗支教群體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江蘇省文明新風集體”“江蘇民族團結最美人物”等殊榮,為寧蒗培養了2萬多名初高中生,輸送了1萬多名大中專學生。而寧蒗教育也從首次摘得麗江中考桂冠、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到中高考升學率在麗江地區連續九年雄踞榜首、10人次奪取地區高考狀元,已成為麗江乃至云南教育的一面閃亮旗幟,寧蒗進入全國民族教育先進縣行列。 教育扶貧是國家脫貧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海安老師培養的學生,已經成了寧蒗經濟社會建設特別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以教育扶貧助力寧蒗打贏脫貧攻堅戰,兩地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均表示,除了在穩定規模、選優教師、促進教師個人發展等方面共同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外,還將舉辦兩地教育科研、名師課堂、校長論壇等研討活動,建立長效交流合作機制,放大寧海教育合作品牌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