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狄更斯說:“我們得到生命的時候帶有一個不可少的條件:我們應當勇敢地保護它———直到最后一分鐘。”然而中國少年自殺率頗高,總是讓人惋惜這些曾鮮活的生命。 下午四點,工作間隙我看到一則新聞:男孩被勒令回家補寒假作業后墜亡,將不到500元的壓歲錢留給最惦念的爺爺奶奶。 開學第一天,男生因寒假作業沒有寫完,被班主任要求回到家寫作業; 第二天他佯裝身體不適,讓媽媽幫忙請假,實則是在補作業; 第三天上了一天學,卻又被老師叫回家補完再來上學… 01 男生心理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第四天嘗試割腕,最后在家附近墜樓身亡。 他連續留下四封遺書,分別寫給姐姐、姨媽、父母和爺爺奶奶。 刺痛我的,是他給父母留下的話,他說: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難過。” 一個自認為“父母討厭自己”的孩子,內心該有多不快樂呢? 可他并沒有責備父母對他心理上的疏忽,甚至安慰著所有人,只怪自己沒能達到大人的期望。 在給爺爺奶奶的信件中,他寫道,因為自己無法達到他們的期望,對生活喪失了信心。 并把過年收到的“利是錢”留給了兩位老人,就此絕筆。 02 被勒令回家補作業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導致孩子走上絕路是長期畸形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 我沒有見過一個被父母無條件愛著,在家里有安全感、價值感、歸屬感的孩子會因為老師的一句話絕望到生無可戀,因為家里溫暖的孩子心中有光,有著值得活著的牽掛和信念。 這樣說有些殘酷: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從孩子遺書中把壓歲錢給爺爺奶奶而不是爸爸媽媽,說明了什么?說明平時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不如和爺爺奶奶親,或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求管理多,溝通相對少。 03 我們先來看看幾組數據—— 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并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中國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數據來源:“北醫兒童發展中心”) 不知道各位看到這些冰冷的數字,是否能感受到寒意。 雖然關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巨大的工程,需要靠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實現孩子的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健康成長。 但仍然希望家長能明白,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的心理健康程度遠比應試教育分數重要,不要在學習成績上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學會傾聽,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的交流;不要把“爸爸媽媽一切都是為了你”“以后只能靠你了”等話放在嘴邊,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而已經自殺了的孩子,大多數都曾發出過信號,只是被家長忽略了。我們應學會識別孩子情緒崩潰,在自殺前發出的信號: 孩子不愿意與父母、周圍的人交流。 孩子的表現與往常不一樣。 孩子取得非常好的成績,達到了父母的期望,父母很高興,孩子卻表現得很平靜。 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后,表現得非常平靜。 受到父母的家暴后,表現得異常平靜。 孩子對特別喜歡的事情,表現出留戀與不舍。 孩子會與特別喜歡的小動物表現得特別親。 孩子會寫遺書。 孩子對特別喜歡的人表現好。 孩子會去向特別好的伙伴告別。 孩子沒有任何愛好,沒有任何追求,對人與物冷淡。 與父母或老師激烈爭吵后,單獨離開。 在沒有達到父母或老師期望值后,受到父母或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家暴。 從未受到過挫折的孩子,遇到挫折。 從未受到過批評的孩子,受到老師或父母的嚴厲批評。 從未享受過家庭溫暖的孩子,受到打擊。 每天只會讀書,沒有任何興趣愛好的孩子。 從來沒有受到父母老師表揚的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辱罵與老師的歧視。 在父母與老師的眼里,分數是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孩子,孩子的分數不高,就會受到父母與老師的辱罵、毆打。 孩子缺乏自信心,父母與老師從來沒有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而是指責、辱罵與毆打。 家長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程度不一,應該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發展階段,有差異的談論死亡。讓他們知道如何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朦朧期: 0-4歲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沒有概念,更多的是面對“分離焦慮”等物理空間上的分離而產生的情緒反應。也很少主動提出對于死亡的疑問。孩子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因此這個階段不應該主動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話題,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時候與孩子談起死亡,反而會適得其反,更多的關注點應該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感受期: 5-9歲 學齡前的孩子們,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但是出于好奇或者別的原因,經常會問到家長一些與死亡相關的問題。面對這類問題家長朋友不應該恐慌,更不能嚇唬孩子。 告訴孩子,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個性,興趣各有不同,正是這些不同,成為獨一無二的特別的人。每一個生命都需要意義,讓孩子覺知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幫助孩子欣賞自己的獨特性,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發展-成熟期: 9-18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隨著邏輯思維和認知能力的飛速發展,逐漸對死亡有了成熟的認識,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不可逆的,更是永久性的。這時家長不應該通過編造的童話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訴孩子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應該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將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引申到對“意義”“價值感”的追求之上。 而大多數父母,熱衷于教孩子如何贏,卻沒有教孩子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活下去。尤其是,平庸地活下去。 所以,父母們請記住:別再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離開,別再孩子最需要安慰的時候惡語相向,別讓孩子受委屈了無處哭訴,別讓孩子無助的時候,想到最好的解脫是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