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蕃茄田藝術長沙校區成成媽媽 一位對孩子教育投入巨大情感的母親,在選擇送孩子上什么教育機構時,一定是異常嚴苛的。成成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非常有自己想法的母親,也正是因為這種嚴格的選擇,成就了她、女兒和蕃茄田藝術的這段緊密緣分。
![]() 成成3歲那年,媽媽聶女士產生了讓女兒學藝術的念頭。和其他家長一樣,她向身邊的朋友咨詢,一家家選擇,一家家排除,直到走進了蕃茄田藝術。在其他家長的推薦下,她帶著成成在蕃茄田藝術上了一堂體驗課,那堂課是關于會跳舞的小丑主題。成成和其他孩子都很開心,最后,老師給孩子玩起了變魔術游戲,變出糖果送給每個孩子。然而,這一舉動沒有贏來聶女士的好感:靠給糖果獎勵來吸引孩子,不靠譜! 但老師接下來的話,真正打動了她。“寶貝們,糖果現在不能吃哦,要放在你們的小口袋里,等到回家才能吃,好嗎?”這顯然不是簡單的獎勵,而是教育孩子控制欲望,相信自己的克制力,產生自覺。 這或許就叫戲劇性。老師在日常教學中的習以為常的一句話,在聶女士心中泛起了漣漪。體驗課上,成成和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作品,并一個個向家長介紹自己的成果。成成的表現是那么自豪,仿佛捧著的是自己的世界。看到這些,聶女士心中有了底。 “對于教育孩子的機構,家長自己一定要去了解,而不僅僅是聽旁人的意見,不然就是對孩子不負責。”身為檢察官的聶女士,對細節尤其注重。她詳細了解了蕃茄田藝術的課程體系,授課過程,教師的教學規范。經過了旁人看來嚴苛的審視過程后,成成終于和蕃茄田藝術結緣。
![]() ![]() (成成是蕃茄田藝術學員,課堂中的她專注、自信、有想法) 隨著課程的進行,聶女士越來越發現,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孩子在進入蕃茄田藝術后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更加自信了。在課堂上,成成按照老師的引導完成作品,每次都快快樂樂。 成成在變化,聶女士自己也在變化。在自己小的時候,聶女士也學過畫畫,她曾一直以為,繪畫是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直到把對象畫出來。成成在蕃茄田藝術的表現讓她意識到,原來藝術也是可以在玩中學習的。藝術不是閉門造車,它的靈感來源于真實生活,孩子的“玩”,其實也就產生了對生活的感受。當這種“玩”加上孩子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后,那不就是藝術嗎? 發現了這一點的聶女士,甚至開始“偷師”,遠遠的觀摩蕃茄田藝術老師的一舉一動,把一些細節加入到自己的對成成的教育中。漸漸地,她開始認識到,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育兒先育己”,“教學相長”,“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藝術啟蒙之路上,父母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觀察者、忠誠的陪伴者、正確適度的引導者。
![]() ![]() (成成作品) 為此,她還在家里辟出一間“兒童畫室”,并將其分成了創作區域、展示區域、存儲區域、靈感激發區域。 孩子在創作區域進行自由創作,無論是紙上的還是架上的,可以有高度合適的桌椅,伸手可得的畫筆和紙。除了畫畫,還可以多做不同的探索,手工、黏貼、陶泥、粘土、可回收材料等; 展示區域是孩子展示作品的天地; 存儲區域用來存貯各種創作的材料、筆、紙、工具等,一開始就規范好每樣東西的位置,才能在未來使用之后由孩子自主歸位; 靈感激發區域充滿了藝術繪本、迷你藝術復制品、自然事物和富有吸引力的藝術擺件等,比如旅行從海邊帶回的貝殼、海星,在大自然里收集的種子、樹葉、石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臉譜等各種有趣的東西。 回到家里,成成的創作就在“兒童畫室”里繼續,她甚至表現出比在課堂上更加蓬勃的創作欲望。家中的任何廢舊材料,只要得到大人的允許,成成就會拿來“改造”一番,用畫筆涂上顏色,用膠泥捏出造型。每天晚上,聶女士都會給成成講故事,不管講到動物,還是人物,甚至是建筑,只要引起了成成的興趣,她就會在第二天用材料,將故事中的形象——或是繪畫,或是泥塑——將他們一一成型。 蕃茄田藝術倡導的生活中處處是藝術理念,在成成這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體現,甚至連聶女士都感受到,經過成成作品裝點的家里,原來可以這么美。她發現,藝術并不是教人掌握技巧,而是讓人擁有開放的心態。一旦擁有這種心態,人們就會發現,生活中到處充滿了藝術,有時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理念,進而意識到自己原來的局限。 就這樣,蕃茄田藝術改變了成成和母親聶女士。“我不敢相信,蕃茄田藝術甚至會影響我自己的成長。”聶女士說,“養、育孩子,并不是我們為人父母與生俱來的能力。如何養、育孩子,應該是個慎重的事情,不要太自以為是。 面對一個有無限發展可能的孩子,應當有敬畏感,家長永遠不要以自己的有限,來理解和指導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孩子。育兒育己,需要不斷突破,終身學習。沒有完美無缺的父母,沒有完美無缺的孩子,沒有完美無缺、一勞永逸的教育,但始終保持對學習的激情,不斷向善、向上地努力,一點點的取得進步,這樣就是完美的狀態。” 蕃茄田藝術的神奇,就這樣一直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