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中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體驗了解中原民風民俗,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增強文化使命感。并研究傳統優秀技藝產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民生改善與遺產保護深度融合,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共同繁榮的實例成果。鄭州大學國際學院“文化尋寶小分隊”走進洛陽,探究學習其作為文化古都的經濟發展新形勢新策略及其借鑒意義。 Day1 中午集合后,小分隊首先打卡洛陽里外文化創意園區。人生有無到有,歷練里外相對;老建筑的新生,新發展,也是從外到里,從里到外的,其名“里外”便是源此。 洛陽文創園原為銅加工廠的小管車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浪潮為洛陽留下的工業遺產之一,建筑主體有結構堅固、空間高大靈活、建筑體量大等特點,如今通過創意人員的入駐改造,使舊建筑重新融入城市中心,避免拆除重建的建筑垃圾污染,留住時代名片。是澗西區工業遺址街的東部起始點,也是洛陽首個工業舊廠房改造的項目。 晚上來到洛陽的重要商業街區十字街,去感受十字街夜市的熱鬧氛圍。 Day2 上午大家進入洛陽民俗博物館進行實踐。去了解洛陽幾千年來的民俗變化。 洛陽民俗博物館是一座以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該館是在古建筑群潞澤會館(始建于公元1744年)的基礎上組建成的。小隊成員主要對其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展廳進行參觀,了解清代至今一些服飾,家居裝飾,生活及農業用具的樣式,從簡介和同游老人口中了解它們的用途,加深對老河南的印象。 下午來到洛邑古城,參觀采訪唐寶齋與唐白瓷兩商家,比較不同技藝的不同之處:唐白瓷質地較為細膩,為官窯瓷器手藝傳承,而三彩屬陶與瓷之間過渡的產品,質地相對略粗。總體而言,在現代工藝下尤其是新式作品,二者對于非專業人員而言區分并不大。此行中與唐寶齋負責人相約次日三彩小鎮的行程,我們將進一步走進三彩的生產流程。 Day3 一大早,尋寶小分隊乘車前往南石山三彩小鎮,在此聽取關于唐三彩的知識介紹,并操作體驗陶土翻模。 “全國特色小鎮”朝陽鎮是聞名遐邇的唐三彩發源地,隨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一大批古老技法制作的手工藝品重新站到藝術高地,“匠心”被提及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匠心之作”的代表性藝術流派,“唐三彩”這一傳統文化瑰寶日益散發出愈發迷人的魅力。今天,走進朝陽鎮南石山村,感受南石山三彩小鎮“燒”出來的美麗風景線。 走進南石山村陶馬、彩俑隨處可見,三彩作坊公司遍布道旁。 據悉以九朝文物復制品公司為代表的經營者們,奉行“守住‘三彩’精魂,接軌當下市場”理念,推出了“仿古唐三彩”、新工藝唐三彩兩大類上千種產品,依托線上線下銷售,流水與定制作業并行等運營模式,所創造的收益極高的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并吸引年輕一代繼承傳統技藝,留鄉發展。 下午,一行人到達孟津縣委縣政府,了解政府部門對平樂牡丹文化園,南石山三彩小鎮,剪紙之鄉和魏家坡古民居等特色小鎮的扶持發展規劃和孟津文化自然旅游業現狀。 Day4 民俗尋寶,技藝的傳承是無形的文化,而房屋則是有形的記憶,17日,尋寶小分隊出發魏家坡古民居遺址,這里有窯洞、地坑、宅院…中原人的屋舍變遷,是魏紫故里、門當戶對、禍起蕭墻…典故故事的展現,亦有家風、祖訓…一代代人不能遺忘的底線與傳承。 “文化尋寶小分隊”一行人走進洛陽,一觀古都新貌——老工業遺珠適應性利用,鄉村非遺技藝傳承產業型發展;二追時代要求——緊追時代方向,調研優秀傳統文化技藝傳承與革新,追憶家風家訓世代立身之本;三品古都風味——文化旅游建設現狀,傳統美食推廣的可行與局限。同時各成員亦相互交流洛陽發展模式和各自家鄉發展的異同,對是否在河南具有推廣可能交換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