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念 ) 白皙的肌膚,大大的眼睛,笑起來總讓人倍感溫暖的石慧嫻,如同自己的名字般有股嫻靜文雅的氣質。她,是學生眼中的知心姐姐,親切,可愛,與學生“打成一片”;她,是同事眼中的“小傻子”,積極肯干,吃苦耐勞,總是與孩子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成為了一個“如水”般的教育人。 學校里的“孩子王” 剛剛畢業的石慧嫻就被分往瀘溪縣合水鎮一所中心完小,那年的她剛剛年滿19歲。一張紅潤又圓圓的臉蛋寫滿了稚氣未脫,一眼望去,就像一個“大小孩”。懷著對教育事業滿腔熱忱與激情的她毅然選擇成為了一名“孩子王”。“抓石子、跳皮筋、捉迷藏、騎單車,草地里撒歡兒、做游戲……”她與孩子亦師亦友,打成了一片,在這個小小的校園里四處灑滿了快樂與自在的回憶。 雖然年紀輕輕,但是石慧嫻在剛步入教育行業時,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準則: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要學會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生活,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為此,石慧嫻絞盡腦汁,為班上的孩子們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生活實踐的戶外體驗活動,她想要帶著孩子們去附近的山坡上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冒險”。這可把孩子們高興壞了,天天追問著石慧嫻老師,平日里學習的激情都高漲了好幾倍。可是另一邊石老師也遭遇了前輩們的警告與勸阻:“年輕人真是膽子大,這么多孩子,萬一要是出了安全問題,你承擔得了責任嗎?” 面對前輩們的好心提醒,石老師猶豫了起來。可是每次上課時,面對著孩子們那一雙雙殷切的目光,她又不忍心拒絕。在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后,石慧嫻還是暗暗下定了決心。周末的時候她一個人去山坡上踩點,選定好活動相關路線,還為孩子們的出行羅列了詳細的安全方案。在活動的前一周,她反復給學生們上好安全主題班會,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 “孩子們的安全固然是成長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重大問題,但是一味回避,也不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的責任,就是在給予孩子們知識和培養孩子能力的過程中,保證孩子們的安全萬無一失。”面對自己心中的教育準則,石慧嫻常常有時候會顯得有點較真兒,但是這種較真兒,使得這次戶外活動圓滿順利的進行了。孩子們通過這次活動,解放了天性,感受到了在傳統課堂當中所不能感受到的不一樣的氛圍,這無疑使孩子們與石老師的關系更親近了,石老師真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王”。 孩子們簇擁著她,把她當成了親近的知心姐姐,在石老師20歲生日的這一天,他們偷偷的給石老師準備了一個驚喜。這些不到十幾歲的“大朋友”,早早的去菜市場買菜,買蛋糕,在下午放學之后,一股涌到了石老家的家里,為石老師準備了一頓特別的生日大餐。西紅柿炒蛋,紅燒排骨,海帶豆腐湯等等,每一道都是孩子們精心設計的菜單。望著孩子們手上不停的歡快的動作,臉頰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石老師熱淚盈眶。“都說老師是孩子的守望者,引領者,其實,孩子也是我們老師的守望者啊。老師與孩子之間,只有做到了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關愛,我們的教學氛圍,我們的校園環境才會變得更加和諧。” ![]() ??每一個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在石老師的眼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花骨朵,都需要得到保護,都需要得到尊重。每一朵花骨朵的花期都不同,開花的方式也各不一樣,但是他們最終都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綻放去盛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成長。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同心理特點,學生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老師,我們要學會去適應學生的變化,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特點來打造課堂。”每年石老師在更換帶領不同的班級時,都會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對備課內容,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調整與改善,“所謂成功的教育,不是學生去適應老師,而是老師去適應學生。”她如是說道 五年級的楊鳳華同學一直很喜歡石老師,她說,石老師的課堂總是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石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抑揚頓挫的聲音令人感到格外舒坦。她很喜歡在上課的時候跟我們做游戲或者給我們布置一些有趣的小任務,不同的課文石老師總有辦法上出不同的味道,我們每天都很期待石老師給我們上課。” 在2016年瀘溪縣春季的國培計劃下鄉送教活動中,石老師上了一堂主題為《我喜歡的小動物》的口語交際課。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貼近地觀察動物的形態與特點,石老師特地從網上購買了一套真人大小的動物玩偶服。課堂伊始,身著著小猴子玩偶服的石老師魔法般出現在了孩子們的面前,令聽課的學生和老師們大吃一驚,隨即他們哈哈大笑。原來石老師竟然在現場表演起了小猴子的經典把式,抓耳撓腮,蹦蹦跳跳,簡直模仿得惟妙惟肖,令在座的所有師生忍俊不禁,拍手叫好。 這場意料之外的精彩互動贏得了孩子們的掌聲與喝彩,他們更積極的投入到課堂當中去,懷著對老師的尊敬與喜愛,懷著對課堂的積極與熱情,與石老師共同完成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送教展示課。 ![]() ????“做好每一件平凡的教育事就是不平凡。” 2017年夏,通過城區的教師引進,石慧嫻考入了武溪鎮第二小學。在新崗位、新環境,石慧嫻面臨了許多新挑戰,但她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教育理念,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孩子的需求。 石慧嫻說,在語文課堂上,主角從來都是學生,而自己只是一個引導者。她的學生都特別喜歡問她問題,而她也特別有耐心,總是不厭其煩地陪著孩子一題一題地分析解答。 2018年春期,武溪鎮第二小學迎來了第一屆經典文化誦讀活動,每天早上都能聽見孩子們在教室里朗朗入耳的讀書聲,從唐詩宋詞,到元曲散文,納含了中華民族大部分的優秀經典文化。可是漸漸的,石老師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些優秀的經典文化仿佛并沒有真正的滲透到孩子們的思想中去,他們只是機械的朗讀,機械的翻閱,讀完就拋之腦后。為此,可愁壞了石老師。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和感悟經典文化呢?石老師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在星期五的早讀課上,石老師特意穿上了自己珍藏已久的漢服,搬了一把小凳子,坐在窗邊,朗讀起了一首《江南春》。孩子們望著身著古裝的語文老師,既驚奇又感嘆,他們的目光追隨著老師,耳朵仔細的聆聽著老師的誦讀,思緒仿佛跟隨著老師一同去往了那個遙遠的朝代。 “我特別喜歡今天老師給我們帶來的誦讀,那樣的服裝,那樣的語境,讓我深深的陶醉在了這首詩當中,多希望老師以后每天都能夠這樣給我們誦讀啊,這樣的形式既新穎又有趣,一點也不會覺得無聊和煩悶!”四年級的向愛玲同學說到。 從那以后,每周一、三、五的早讀課石老師都會穿著漢服和孩子們在窗邊靜靜地圍坐在一起誦讀古詩,誦讀名著。這樣特別的誦讀方式,引起了其他班級的紛紛效仿,一時間,整個武溪第二小學掀起了漢服誦讀潮,成為了當地的一樁美談。 “做好每一件平凡的教育事就是不平凡”。石慧嫻老師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這位平凡的女教師,自工作以來,懷著對教育事業熱忱的愛,用愛心播種著希望,用執著詮釋著“教育園丁”這一深刻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