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去留學? 朋友A,國內Top10高校,技術大牛,留在國內可以得到一份大多數人仰望的工作,結果他選擇了苦逼的申請,跑到北美一個山旮旯中的大牛校,寫論文,做科研。 我看不懂,問他怎么想的? 他回答:I don’t want to stay in the comfort zone.(我不想在溫室一直待著) 去年的一個客戶,本科畢業后在一家上市公司做銷售管理,4年時間從基層做到全國十佳店面經理,26歲便成了最年輕的高層梯隊儲備成員。就在一切順風順水的時候,突然辭掉工作準備出國讀研,父母氣急敗壞說要斷絕關系,親友輪番上陣勸說。 她只回答了一句話:“我還年輕,還有很多可能。” 認識一個成都的小姑娘,休息日穿過大半個城市上托福課,考了好幾次。出國費用也是自己拼搏四年攢下來的,后來申請到碩士全獎赴美深造,沒人理解為了什么。 有人說,要出國,必須有很強大的家庭經濟實力作為支撐,其實不盡然,我的Boss本科畢業時買了機票兜里只剩3000美金,便只身飛往美帝,靠獎學金支付學習和生活開銷,現在博士在讀。如果沒有當年的一張機票,他不會有初到美國的艱辛,卻也不會結識一群優秀的靈魂,更不會從沒有經濟支撐到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撐。 走出去的方式很多,并不難,難的是,從此就會失去一種安定的生活方式,脫離自己的comfort zone。通俗地講,踏入登機口的那一刻,意味著你要“斷奶”了。 來到異國他鄉,時間會慢慢褪去當初的新鮮感,孤獨滋養出退縮的想法。可當你看到那么多的前輩都走過了你這條路,便會告訴自己,“我也可以做到。” 而這一句話,是多少人一輩子都未曾對自己說過的。 父母在機場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在國外,就要靠你自己了。” 因為在未來的數年里,在一個剛開始沒人認識你的地方,你會經歷很多人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在機場,推著兩個十幾公斤的行李箱,強忍著淚水揮手告別在登機口外翹首張望的父母,轉過身熱淚便奪眶而出; 第一次一個人頂著烈日,走路去沃爾瑪,拎著沉甸甸的購物袋,還要時不時翻出來導航,蹭完眼旁的汗鼓勵自己再堅持十幾分鐘就到了; 第一次聽老師用吐豌豆般的語速全英文授課,一個字都聽不懂,又急又怕; 第一次覺得周圍牛人一大把,感覺以前被朋友稱為學霸的自己只是個學渣; 第一次帶著傷口洗碗,撅著屁股擦地板,捏著鼻子倒垃圾,扛著桶裝水上樓; 第一次深夜不眠,隔著時差和父母視頻通話,報喜不報憂; 第一次跟著華人朋友在除夕隔著千山萬水倒計時,吃著大家一起做的中國菜,心里卻一直念叨著媽媽做的麻婆豆腐; 第一次穿上學士袍,在鮮花和掌聲中接過那只很輕,卻又很重的卷軸,歡喜的淚滴打濕寫著自己名字的紙張...... 留學生中,有些人追求純粹的知識,有些人追求名校的文憑,有些人追求國外的環境,有些人為了積攢更多的人脈,但他們無一不因此感受到人生的完整與精彩。 當你讀懂晦澀的原著文獻,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不可話語的。 當你用縝密的邏輯在論文中清晰闡述自己的論點時,那種進步感使你從心底感到驕傲。 當你幾乎禿頂的導師像個小孩子一樣興奮地告訴你對于這個實驗他有個新的想法,那種對知識的追求會讓你無比敬佩。 當你由衷地感到自己所做的這一切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你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那么值。 獨立的歲月里,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得以重新構建,縱然你毫無覺知,卻影響你的一言一行,改變著你的一生。 這是苦, 抑或樂? 你知道,我知道, 沒走上留學這條路的人,永遠不知道….. 中學時代放磁帶聽Savage Garden的歌,覺得Santa Monica很漂亮,沒想到多年后的我,走在Santa Monica的街上,望著落日的余暉灑在平靜的海面,找一張能夠舒展身體的座位躺下,泡一杯熱咖啡,閉上眼盡情感受當下的安靜與美好。 在這里,已經兩年,還有三年,或者四年….. 也許當我回到故鄉時: 會在陌生的新城區迷路 兒時門前碗口粗的桑梓樹,已經爬過院墻; 當年的朋友和玩伴,早已各奔天涯; 那些年追過的女孩,已經為人妻,為人母; 說得到了很多也罷,失去了很多也罷,當初的選擇到現在已經沒有選擇。 佛家有句話:“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和合,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也許人的一生,就是來體驗這個世界的,只要真的體驗過了,不見得一定要擁有。 世事無常,不要有太深的執念。 所以 在這青春年華,讓我們一起向前, 去看看這世界,感受自己有多么渺小; 去經歷各種不同,了解什么是包容; 為自己的未來尋找更多的可能性,體驗另一番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