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暑假,就會有家長上網吐槽“難倒眾生”的作業題。這個寒假,畫中華鱘、拆解電器、看數字猜成語等作業,成為家長新的吐槽對象。 重慶宋女士的女兒讀小學二年級,有一項寒假作業是畫中華鱘,她吐槽說:“老師你不能讓學生畫條常見的魚嗎?這玩意兒有多少人見過?”黃先生的女兒有一道數學作業:數字13579,你能猜出是哪個成語嗎?答案是“天下無雙”。 那些“難倒眾生”的寒暑假作業,不僅讓學生為難,而且讓家長“抓狂”。如此不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作業,即便是出于增強學生素質的目的,也不會得到家長的衷心擁護。 事實上,像這類超越學生認知能力的假期或課余作業,并非個別現象。一些小學一年級學生被布置開微博、玩街拍、收集資料做PPT等作業,有些小學低年級學生,甚至被要求做電腦動畫、網頁設計——據說手抄報已經OUT了。離開家長鼎力相助,這些作業孩子絕對難以交差。 應該承認,比起單純的書面作業,這類素質作業、實踐作業更有意義,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素質作業、實踐作業,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機會,會令親子關 系更加融洽。但是,要注意把握好一個度,這個度就是,素質作業、實踐作業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不超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范圍,要保證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 中當主角,家長只能夠當配角。 事實上,不管是什么作業,都應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布置素質作業、社會實踐作業的終極目的,是為學生減負,切莫在給學生減負之 時,又給家長增負。而要給家長減負,就要從減少布置難度超出學生實際認知能力的假期或課余作業做起。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 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并不能靠學校變相“強迫”家長“代做作業”來實現,不 能靠將學生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務轉嫁給家長來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