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撥通方基壘的電話,他正穿行于西安人流不息的高鐵站,第二次交流,他剛坐上即將飛往新疆的飛機;奔波,成了他人生軌跡的關鍵詞,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無論是新疆的戈壁灘還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都影射著綠意盎然。今天,讓我們走進山東華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方基壘,聽他分享自己的創業心得和對企業未來的展望。 歷盡千帆 歸來傾心為農業 方基壘就讀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所位于大西北的高等學府,孕育了方基壘的農業情懷。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方基壘深入學習了農業知識,感受了黃土地的厚重與硬朗。畢業后,他并沒有選擇去考取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而是毅然投身到了更為廣闊的研發生產型企業,先后涉足石油裝備制造、環保裝備制造、環保修復工程……這些領域看似與農業無關,但也為方基壘如今從事的生態農業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上市公司工作的那些日子,成為方基壘一生的財富。在那里,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工程師,逐漸蛻變為引領行業的環保集團總裁,歷經多個崗位,跨越了從高端裝備制造到環保修復工程的廣袤領域。在南疆的沙塵暴中,方基壘帶領團隊與時間賽跑,與污染抗爭,將首臺環保裝備堅實地交付到那片渴望綠色的土地。北疆的戈壁灘上,方基壘扎根其中,面對茫茫廢墟,搭建起帳篷,帶領團隊建起全國首個撬裝式危廢處置站,為污染土壤帶來了綠色希望。“在杰瑞的平臺上,我收獲了成長與榮耀,也對人生意義有了深刻領悟。這份榮耀,我將永遠銘記在心,并獻給那些與我并肩作戰的團隊成員,以及那些指引我前行的人生導師。”方基壘如是說。 工作以來,方基壘始終保持著對母校的關注和聯系。他深知,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是民族的根基。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和自媒體、大數據等行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母校在生態農業領域的研究成果,給了他無盡的啟示和動力。他深感自己作為一名西農大畢業的學生,有責任為母校的科技成果代言,助力我國高效農業發展。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方基壘回到母校交流。他驚喜地發現,學校老師在農林生物質綠色轉化領域有著深厚的科研基礎。這一發現,為他日后創辦山東華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埋下了伏筆。 2018年,方基壘在一次出國考察中,目睹了國外在農林生物質廢棄物處理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理念。這讓他深受啟發,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在這一領域深耕的決心。“當看到農林生物質沒有被資源化利用,亂堆亂放,不僅影響環境,誘發病蟲害而且容易發生自然火災,尤其是北方城市森林冬季防火壓力很大,與其派人看守不如建設一些農林生物質處理站就地資源化利用”在上市公司從事土壤修復工程多年后愈發感受到農業土壤也迫切需要改良,從上市公司辭職后,他沒有時間休整,在母校老師和同學朋友們的支持下,籌備山東華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創立工作。“朋友曾笑說我的名字土的很,兩個字都帶土,土地扎實,這或許是命中注定我要從事與土壤改良有關的工作。”方基壘也笑著說。 耕耘歲月 碩果滿園譜華章 山東華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農林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開發的高科技企業,也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綠色發展為理念的研發型企業。 創業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方基壘深知,要想在生態農業領域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必須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的理念。于是,他帶領團隊不斷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工作,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林生物質綠色轉化技術。 經過多年的努力,華伊生態終于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們成功研發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林生物質綠色轉化工藝技術,并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驗證。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林生物質處理難的問題,還極大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為我國的低碳、綠色、高效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介紹起公司的拳頭產品——新型生物質綠色轉化技術項目時,方基壘介紹到,該項目創新性提出農業固碳、減碳技術路線,農林生物質在不需要外加能源的消耗下,綠色轉化制成炭基功能材料、植物酸和土壤改良劑等,轉化過程極大的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項目有效解決農林生物質處理難的問題,極大減少森林地區的防火壓力,同時產生的肥料可以改變土地質量,真正打造高標準農田。農林生物質廢棄的循環使用符合低碳、綠色、高效、循環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理念,同時實現糧食生產的碳中和。 如今,華伊生態已經成為了農林生物質綠色轉化領域的引領企業。他們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的突破,還在市場上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我們計劃在接下來兩年內,在國內聯合投資建設至少10個農林生物質綠色轉化項目,積極參與國家美麗鄉村建設戰略,打造美麗鄉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好‘近郊生態’,為廣大市民送上生態綠色健康成果。”方基壘博士的夢想已經照進了現實,他的生態農業事業正在為人類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攜手同行 共創農業新篇章 在山東華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背后,煙臺留學生創業園區(簡稱“留創園”)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幫助,為華伊生態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煙臺留學生創業園區作為科技企業孵化器,一直以來都致力于為廣大海歸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園區內匯聚了眾多高科技企業和創新項目,形成了一個集研發、孵化、產業化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對于山東華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來說,留創園不僅是他們創業的起點,更是他們實現夢想的重要平臺。 留創園為華伊生態提供了豐富的政策扶持。在資金方面,園區設立了多項創業扶持資金,幫助公司解決初創期的資金難題。同時,園區還積極對接各類金融機構,為公司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服務。在人才方面,園區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加入華伊生態的團隊。在技術方面,園區提供了專業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服務,幫助公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這些政策扶持為華伊生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留創園的幫助下,公司成功度過了初創期的種種困難,逐漸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留創園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泛的合作網絡。園區積極整合各方資源,為華伊生態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方面,園區幫助公司對接了眾多優質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合作關系。在市場推廣方面,園區利用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渠道優勢,幫助公司拓寬了市場渠道和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在科技創新方面,園區與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公司提供了豐富的科研資源和創新支持。 另外,留創園注重為創業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體驗。園區建立了完善的服務體系和服務機制,為華伊生態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支持。在辦公場地方面,園區提供了舒適、便捷的辦公環境;在行政服務方面,園區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行政審批和注冊登記服務;在法律服務方面,園區提供了專業的法律咨詢和知識產權保護服務。這些優質服務為華伊生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在留創園的精心培育下,華伊生態農業得以茁壯成長。公司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當地農業產業的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方基壘表示:“在漫長的創業征途中,我們經受住了疫情三年的嚴峻考驗,也正隨時迎戰新的經濟危機挑戰。外界的風云變幻雖能撼動企業的航向和航速,但真正決定企業存亡的,是企業內在軟環境的穩固與強大。”方基壘認為,在創業初期員工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初時,眾多伙伴滿懷信心并肩前行,公司花了大量精力資源給予培養,然而隨著時間的消磨,能一直堅守的伙伴并不多,所以創業者能夠擁有一路堅守的伙伴們更是一份幸運與財富。留創園成功創業者們的經歷故事為他樹立了榜樣,成為他持續前行的精神支柱,足以撫平所遭遇的種種挫折。 如今,方基壘也是煙臺留創園的老朋友了,他說:“如果能回到創業前,我或許會選擇持續在企業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而非踏上創業的征程。但今天,我已經歷創業者的磨練,從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講,我不后悔,我選擇迎難而上,充分運用來之不易的經驗知識,帶領團隊為人類的生態綠色貢獻更多的力量。”(作者:欒通林 張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