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剛過,走進河北霸州尹華山村,綠油油的小麥在微風中搖曳,尹華山村村支書孫運森心情大好:“‘喝’地下水的麥子,長勢也很喜人,感謝中交一航局建設者的幫助!” 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十九項目部參建的霸州全市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程,部分地區需要開挖基坑、鋪設管道,但是經過前期勘測,由于地下水位偏高,一旦地下水滲入,將嚴重影響地基承載力和邊坡穩定性。在霸州市堂二里鎮尹華山村,當開挖至1.8米時,基坑內出現滲水,技術員杜明哲立即叫停了施工作業。雖然大家提前準備了降排水方案,但針對不同村莊路段,還需要經過現場實地勘察,才能讓方案更加“對癥”。項目主任工程師游漢宇帶領技術團隊共同研討,并與設計單位溝通,最終決定采用管井降水方案。 所謂管井降水,就是在地下縱向埋設55根管道,用水泵將地下水抽出,但積水流向何處卻成了新難題。 “天氣太干了,還想著多下幾場雨,能偷個懶呢!”村民楊大姐在自家門口和鄰居有一搭沒一搭地交談著。杜明哲聽到對話后有了一個好主意:“如果抽出來的水質合格,能幫助村民澆灌農作物嗎?” 黨支部書記黎全昌帶著這一想法找到了孫運森。“打設機井成本高,往年村里灌溉靠降雨和河道引水就足夠,但今年雨水太少,如果你們抽出來的地下水能幫我們灌溉農田,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為確保水質可靠,項目部聯系檢驗機構對管井抽出的地下水樣進行了檢測。檢驗結果也表明管井抽出的地下水不是“鹽堿水”,符合農田水質要求。 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就此落地:水泵從管井中抽水灌入灑水車,再運送至農田邊,排入灌溉水渠。這樣一來,現場生產得以保障,農作物也能夠茁壯成長。 如今,在項目團隊的努力下,原本阻礙生產的地下水,已經成為村民們開展農耕的“好幫手”,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