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2年,廣東省民政廳開始建立“五社聯動”機制,在社區建設、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共五大方面的聯動進行積極探索;2013年《民政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提出“探索建立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機制”,社會多元力量參與,進入“聯動的時代”;2021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要發展社會工作,必須要聯動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基層治理,形成有效的“五社聯動”機制——即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區公益慈善資源為補充的新型社區治理機制。“三社聯動”正式向“五社聯動”轉變,社區參與思路也從“三社聯動”時期的嵌入式參與向“五社”相關方的嵌合聯動升級迭代。 2022年,適逢“五社聯動”在廣東省內落地推廣的第十個年頭,回首過往,“五社聯動”在各方的廣泛關注和持續探索下,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應的成功案例。盡管“五社聯動”面臨觀念更新、效率提升、聯動協作上的一些困難和阻礙,各村(居)社區、社工、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慈善資源、社區志愿者等“五社”相關方仍期待著推進“五社”主體聯動發展,增強“五社聯動”體系作用,參與社區共建共治共享。 為助力“五社聯動”模式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促進多方聯動交流,在第九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資助下,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設計并實施了“探索聯動的力量”——“五社聯動”共治共享促進行動,面向廣州市內各村(居)社區、社工、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慈善資源、社區志愿者等“五社”相關方,提供包括主題培訓、交流沙龍、工作坊及微視頻科普等多元支持,致力促成各方聯動合作,提升“五社聯動”影響力。 聚焦聯動探索·促進多元交流 為增進“五社”相關方認識與交流,進一步推動“五社”主體聯動發展,項目圍繞與“五社”多元主體相關的熱點話題,開展五期沙龍交流會。 “跨越半座城,聯動社工說”,首期沙龍,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項目主管李琦作為沙龍分享會的主持人,邀請廣州市廣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龍鳳街社工站項目主任林麗婷、廣州市黃埔區普愛社會工作服務社南崗街社工站項目副主任鄔婷作為嘉賓,結合近十年的社區聯動合作經驗,對比不同的區域的社區街情,回顧從“三社”到“五社”的聯動發展歷程,解答“五社”相關方對破局聯動困境的種種提問,與線上線下參加者一同交流探討聯動合作之道,提升各“五社”相關方對于“五社聯動”落實推進的信心。 “跨越半座城,聯動社工說”沙龍現場 第二期沙龍以“攜手聚合力,聯動志愿說”為主題,邀請了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廣州市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周如南主持沙龍分享,廣州市從化區民政局社區治理科科長譚秀妹,廣州市志愿者協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甄鶴,廣州市和眾澤益志愿服務中心理事、廣州市志鯤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鐘金秀,參與案例分享及沙龍對談,共同探索志愿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創新路徑。主持人和嘉賓在主題對談的思想碰撞中,回應當下志愿力量參與五社聯動的疑難,帶給參加者有關發揮青少年和婦女志愿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創新的啟發思考。 “攜手聚合力,聯動志愿說”沙龍現場 隨著項目沙龍分享會日益受到各方關注,沙龍聚焦“五社聯動”又一熱點“社區慈善基金”,近一百五十名“五社”相關方,共同關注社區慈善基金的全國標準與地方實踐經驗。本次沙龍隆重邀請了廣州市番禺區慈善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鄧紅兵作為首位分享嘉賓為活動致辭,作題為“夯實慈善基礎建立標準體系——廣州市番禺區慈善事業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情況介紹”的主題分享。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周如南面向全國各地參加者開展《社區慈善基金運行指南》全國宣貫。成都市武侯社區發展基金會執行秘書長李濟舟,深圳光明區鳳凰社區基金會副秘長龔亞嬌,云南連心社區公益基金會專家陸徳泉,廣州市慈善會副秘書長、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熊靜茹,廣州市番禺區慈善會項目管理部部長薛波濤作為本期沙龍交流嘉賓,帶來成都、深圳、云南、廣州的跨地域經驗分享。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周如南 開展《社區慈善基金運行指南》全國宣貫 聯動抗疫,彰顯“五社”力量,項目沙龍聚焦疫情之下的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與社會參與,同樣吸引過百名參加者共同關注。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周如南主持,NCP生命支援發起人郝南,共益資本論主理人黎宇琳,CSR環球網總監、“益企撐廣州”聯合發起人蔡露詩,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王傅參與本期沙龍對談?!拔迳缏搫印比绾卧谝咔橄麓龠M多元參與,“五社聯動”參與社會治理如何與政府協同……嘉賓們的熱烈討論加深了參加者對疫情之下的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與社會參與的理解,前期征集的提問在沙龍交流中得到解答。 “疫情之下: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與社會參與”沙龍分享陣容 “探索聯動的力量”沙龍交流會前期邀請“五社”相關方以不同角度分享聯動見解,參與沙龍對談,最后一期,著重關注樞紐型組織的平臺作用,探索多元聯動的創新模式。本期沙龍邀請番禺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副秘書長陳凱瑩、海珠區青年志愿者協會副秘書長莫艷虹,結合“‘紅聯共建五社聯動’番禺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模式”以及“‘共創美好社區’青年志愿者服務社區行動——‘青春瑞寶’青年社區志愿服務站建設”兩大模式實例,分享以樞紐平臺促“五社聯動”的經驗心得。 聚焦“五社”專業賦能·開展聯動專題培訓 “探索聯動的力量——‘五社聯動’共治共享促進行動”,將專題培訓與交流沙龍結合,大大豐富了專業賦能課程的經驗分享體驗。項目開展的三期“五社聯動”主題培訓,圍繞志愿力量參與五社聯動、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聚焦“五社聯動”中最受關注的社工及志愿力量發揮進行展開,系統解答聯動角色、意義與使命,梳理聯動參與機制。 首期培訓以“志愿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創新”為主題,由周如南理事長以《志愿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創新》專講為參加者闡明了新時代背景下志愿服務的角色與責任擔當,從志愿精神的現代轉型,啟發了參加者對推動志愿力量在“五社聯動”支持下參與社區治理的一系列討論和思考。 “志愿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創新”專題培訓現場 承接培訓主題,甄鶴秘書長及鐘金秀副理事長分別帶來《初老服務老老,時間銀行相伴。》及《如何推動志愿力量參與“五社聯動”》主題案例分享。兩則嘉賓案例分享通過對讓志愿服務回歸到生活,以團隊化、專業化助力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討論,以及不同地區志愿力量響應社區所需的實踐案例對比,幫助參加者理解志愿力量參與“五社聯動”的價值與使命所在。 “志愿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創新”專題培訓現場 “志愿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創新”專題培訓現場 及后,圍繞“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與社會參與”主題,項目邀請了“NCP生命支援”發起人郝南及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王傅進行兩節專題培訓授課。其中,郝南老師的《城市社區抗疫ABC——志愿者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課程分享,以NR生命支援的上海協作平臺組織架構為例講解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應急機制下的有序參與及分工協同。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王傅老師帶來《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特點和社會工作的作用》的分享,從醫學和社會工作兩個專業角度出發,向參加者科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特點,另一方面通過梳理社工的專業優勢,為社工參與抗疫支援服務,與一線醫護人員協同作戰,提供建議。 “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與社會參與”專題培訓 NCP生命支援發起人郝南老師分享 “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與社會參與”專題培訓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王傅老師分享 在專題培訓后,CSR環球網總監、“益企撐廣州”聯合發起人蔡露詩老師帶來《“益企撐廣州”社會互助網絡經驗分享》,通過介紹“益企撐廣州”的行動理念,回顧三次行動實踐;共益資本論主理人黎宇琳老師,以觀察者角度作了《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保存廣州獨特的社會景觀》的分享,探討了如何有效整合社會資源來改善化解社會問題的途徑。參加者可結合專題培訓和案例分享,獲得更多有關社會組織、企業、媒體等多方聯動的啟發。 “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與社會參與”專題培訓 CSR環球網總監、“益企撐廣州”聯合發起人蔡露詩老師分享 “社區應急管理中的五社聯動與社會參與”專題培訓 共益資本論主理人黎宇琳老師分享 聚焦基層聯動實務·一連三場干貨工作坊 “探索聯動的力量”——“五社聯動”共治共享促進行動繼續聚焦當下“五社聯動”的基層社區治理疑難,圍繞項目設計與活動策劃、基金會/志愿力量抗疫支援服務設計、服務剪影與微視頻拍攝技巧,開展一連三節主題工作坊,結合抗疫工作經驗分享實務干貨,系列工作坊吸引過百名參加者線上參與學習交流。 項目首節工作坊邀請了廣州市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執行總干事、社工督導,廣東工業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生導師周海明老師為學員講解項目設計的干貨知識,分享“五社聯動”助力疫情防控的服務設計經驗。 周海明老師主講《“從線上到線下”五社聯動的項目設計與活動策劃》 工作坊第二講,由和眾澤益成都負責人張旭老師帶領學員們從五社聯動機制下疫情支援服務的供需對接分析出發,拆解社區中“人-事-物”與慈善資源、志愿者的關系,通過梳理不同的聯動組合,幫助學員了解“五社聯動”各方的參與角色、定位與任務。 張旭老師主講《基金會/志愿力量的抗疫支援服務設計》 三節工作坊的最后一講,由帶著職業攝影師經驗,活躍于系列公益活動攝影及課程分享的陳穎忠老師與學員們講解《服務剪影與微視頻拍攝技巧》,提升社區相關方參與聯動,用光影記錄當下的能力,優化服務宣傳效果。 陳穎忠老師主講《記錄當下·服務剪影與微視頻拍攝技巧》 聚焦五社聯動宣傳·微視頻科普獲關注 為加強“五社聯動”宣傳,項目推出了“社創說”欄目,通過五期微視頻分享“五社聯動”科普干貨,與“五社”相關方共創互動。其中,“五社聯動”小科普:什么是“五社聯動”、“什么是社區慈善基金”為“五社”相關方提供了生動明了的可視化學習素材,視頻首推一周便收獲過千播放量同時,亦于市、區級相關培訓內播放引用,大受好評;“社創說”微視頻更結合項目進程,推出“五社聯動”沙龍干貨回顧及“我與五社聯動的故事”等精彩分享。與此同時,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發動“五社”相關方關注“五社聯動”宣傳,參與視頻“共創”。同心抗疫“五社”力量主題征集,收獲近二十條有效素材,為探索“五社聯動”的宣傳推廣提供了新的互動思路。 微視頻及分享冊子樣例 回首“探索聯動的力量——五社聯動共治共享促進行動”近半年的推進歷程,廣州市社創新中心作為智庫型平臺型社會組織,在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中共廣州市社會組織委員會的支持下,以培訓宣講推廣“五社聯動”相關政策動態,推動“五社”相關方更新聯動理念;以沙龍交流會搭建平臺,邀請“五社”主體探討聯動有效機制與創新路徑;結合具高互動性的工作坊形式,為基層社區聯動帶來實操指引,項目組織的培訓、沙龍、工作坊系列活動累計使近兩萬名“五社”相關方受益。另一方面,項目制作五期微視頻、二百多本經驗分享手冊,結合線上資源共享,以一系列可視化、可持續傳播的“五社聯動”成果,豐富項目產出呈現,相關產出在線上線下累計獲超五萬人次瀏覽學習。項目為推動廣州市“五社聯動”機制的完善,促進多元主體充分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屬于廣州社創團隊的探索經驗,在廣州乃至全國掀起五社助力基層治理創新的新熱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