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問今,文物傳情。中華大地積淀著人類文明旅程中最悠久和綿長的文明精華。1921年,仰韶遺址的驚艷現世,叩開了中華文明的尋根之路,將中國歷史從夏商時期向前推進了至少2000年,一舉打破了西方認為“中國歷史沒有石器時代”的謬論,也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整整一百年過去了。一代代中國考古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在地層中尋古探源,在故紙里鉤深索隱,與古人對話,和先賢交流。百年篳路藍縷,都在為追尋一個共同答案: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文明源起何處? 生為中華兒女,我們是幸運的。在這塊廣袤富饒、厚重豐美的土地上,我們的歷代先人創造的偉大文明,至今綿延不絕。百年以來的現代考古,通過發掘出的無數默默無語的中華文物,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世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如此壯麗多彩、如此博大精深、如此奧秘無窮! 再輝煌的文化,一旦失去傳承就必然衰敗。從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發掘出輝煌的中華民族精神,既是我們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意義所在,也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重要路徑。如何傳播好中華文化、傳承好民族精神?“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這對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機遇,也是使命責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以來,我們從傳統文化寶庫中探驪得珠,持續打造精品力作,連續推出了《國家寶藏》《中國國寶大會》《典籍里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等一大批傳承弘揚古典文化的精品節目,不少節目還在歐美國家受到熱捧。 今年故宮的開年大展,就是我們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聯合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特展“何以中國”。這個展覽,把全國30家博物館的130余件國家級文物集中到了故宮文華殿,讓觀眾在斗室之內觀中華乾坤之大,俯仰之間度文明源流之長,創造了“一票難求”的參觀熱潮。我們也從中領略了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的強大魅力。 今天,總臺再開新題,創作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把視線從博物館直接帶到考古現場。首批將推出《古蜀記》《玉石記》《云夢記》《尋夏記》《河洛記》《稻谷記》等6個專題,真實生動記錄“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考古探源過程和心路歷程。 著名書法家孫伯翔先生為紀錄片題寫片名 《尋古中國》將總臺“思想+藝術+技術”的創作水準再次推向高峰。我們將充分運用XR+、自由視角、大場景3D掃描等新技術,帶來大片級的視聽盛宴。我們將不滿足于對文物古跡的展示,而是以獨特的提煉和解讀,力求實現凝結其間的深層思考。 《尋古中國》既要像偵探,把零珠片玉的歷史線索,通過推理想象和數字建模,最大限度地還原為歷史現場;又要像翻譯,把晦澀難懂的符號元素,以清新的文風和年輕時尚的表達,為觀眾道破玄機;同時還要像一位哲人,引領今天的受眾如何理解和感悟華夏古人的人生觀、宇宙觀,感知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我們有信心,這場別開生面的尋古之旅,必將帶領觀眾放飛奔騰的想象力,跨越時空,觸摸煙火,與華夏先人同喜怒、共哀樂,形成心靈的激蕩。 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當總臺持續推出中華傳統文化節目的時候,就是中國國家媒體對“何以中國”持續不斷的回答,也是對“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持續不斷的回答。 依然記得總臺打造的精品文化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的最后盛典上,17位博物館館長共同吟誦了一首《何以華夏何以中國》的詩篇,其中就有這樣的詩句:“華夏是歷史也是現在,中國是家邦更是信仰。是以華夏,是以中國,是以傳承,是以輝煌。”我也希望以今天的我們,以一份份創意、一件件作品,永不停歇地追尋和謳歌我們先賢所創造的偉大文明! 涓滴匯海,必有所成。終有一日,一如我們凝視祖先的輝煌歷史一樣,我們能滿懷自豪地說出:“是,以中國!” (本文摘自慎海雄同志7月19日在《尋古中國》啟動儀式上的致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