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橋證券自主研發的證券交易系統再次實現性能突破,云環境下系統交易延遲低至10毫秒,平均耗時18毫秒,在一個標準配置單元下的業務并發量提升至20000筆/秒。作為業內首個采用云原生架構設計的異地多活、全內存證券交易系統,長橋自研系統的上述性能指標在香港證券行業均處于領先水平。 長橋自研的交易系統不僅在交易延遲上有所突破,還充分發揮出云原生的優勢,具備自動彈性縮放、自動故障轉移、7x24 小時可持續運行等特點。相較于傳統方案,該系統有著更靈活的容量伸縮能力,即使出現極端行情也能實現秒級擴容;應對突發故障時,系統的自動故障轉移功能可以實現及時響應、自動切換,降低對用戶的影響。 長橋證券成立以來,從0到1完成了交易系統、行情系統和風控系統的自研工作,其中長橋研發的交易系統也是業內首個采用云原生架構設計的異地多活、全內存證券交易系統。 由于證券交易業務對系統穩定性、并發能力、突發處理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系統在設計時就必須考慮到高可用、高性能、易伸縮等特性,而這正是“云原生”的優勢所在。長橋證券在設計核心交易系統之初即面向云原生設計,確保系統能在云上以最佳姿勢運行,并充分發揮云平臺的彈性和分布式優勢,滿足證券行業高并發的交易特點。 長橋研發了適應云原生的分布式內存數據庫以及分布式無狀態系統框架。一方面,長橋將核心數據放到內存中進行處理——相比于傳統數據庫使用的磁盤讀寫機制,內存數據庫能夠提供更極致的讀寫速度,實現數量級的性能提升,也更適用于證券交易這類對性能要求更高的場景;同時,長橋將訂單的計算處理無狀態化,確保在實現節點的隨時擴展與收縮時,訂單數據不會出現錯誤或丟失的情況。 此外,結合云原生架構,長橋證券在基礎架構上真正實踐了“Infrastructure as Code”,也就是通過代碼定義基礎架構,通過 CI/CD 實現架構的變更。這種基礎架構管理方式使得長橋能以更少的運維工程師管理更大規模的基礎資源,同時出錯的可能性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