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邁進的元年,也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后的最后一年,面對全新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資管行業面臨著轉型大考。新發展格局和新發展理念下,特別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綠色金融發展進入加速期。資管業在其中如何扮演好角色、如何推動綠色金融業務上規模,綠色金融服務上水平,全方位助力綠色經濟發展?13日在南平市舉辦的2021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上,與會嘉賓大咖們獻計獻策。 2021第二屆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現場 多地加碼支持力度繪就綠色金融路線圖 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中國經濟在未來的幾十年里會全面向低碳轉型,這是一個拐點,三大產業的結構將會進一步地調整。同時碳中和目標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新征程,是點燃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動器。 目前,我國逐步形成“自上而下”頂層推動和“自下而上”基層探索的綠色金融發展新路徑,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地方政府的引導推動是綠色金融、綠色投資得以發展的“加速器“。福建是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實驗區,在金融支持服務綠色發展方面,福建推進南平市、三明市建設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并在推進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 “福建希望成為綠色資產管理的重要基地、創新發展的根據地和試驗田。”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郭寧寧表示,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是今后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也為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和廣闊空間。 南平市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綠色金融路線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南平市委書記林文斌表示,“當前,我們正著力把南平打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以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和全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為載體,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引導投資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力爭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上走前列。” 綠色金融發展需要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據悉,福建將制定和完善碳中和專項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并推動成立一批綠色專業服務機構,建立綠色發展項目庫,創新推動一批綠色金融產品提量擴面增效。 百萬億藍海市場綠色資管迎來新機遇 碳達峰、碳中和給資管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有研究機構預測,我國未來低碳經濟的投資規模將超過百萬億元級別,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陳洪宛表示,實體經濟大規模向低碳、零碳轉型過程中,需要大量綠色低碳投資。其中,絕大部分需要通過金融體系動員社會資本實現。根據中國投資協會估計,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我國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術和儲能技術等領域需要投資70萬億元,這是綠色金融領域面臨的重要機遇,也是資產管理行業面臨的重要機遇。 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近期國家發改委和人民銀行、證監會聯合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綠色項目界定標準更加科學準確,債券發行管理模式更加優化,為綠色債券的發展提供了穩定框架和靈活空間。 近些年,公私募基金不斷探索綠色投資方向,有利引導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的相關領域。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高天紅指出,截至2020年年底,與綠色主題相關的公募基金規模接近1900億元,與綠色主題相關的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的規模也與公募基金規模相近,管理人對綠色投資的關注度顯著提高。 交通銀行業務總監涂宏表示,資管市場的成長離不開金融市場的成熟發展,實現碳中和將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舉措。 農銀理財董事長馬曙光認為,積極布局碳中和既體現了理財行業踐行綠色金融的責任擔當,又有助于推動行業的轉型進程。資管新規對理財行業提出了更高的投資要求,碳中和孕育新技術、新能源、新科技,對具備資金與資源優勢的理財行業而言是可以重點布局的領域。 綠色金融體系需要多方協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長期任務,任重而道遠。當前,綠色金融體系與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迫切需要在建立綠色標準體系,強化綠色激勵機制,配套制定財政金融產業政策,健全碳交易機制平臺,推動綠色業務上規模,綠色服務上水平等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中國資管行業經歷了20多年的蓬勃發展,但在綠色資管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淡馬錫全球企業發展聯席總裁、淡馬錫中國區總裁吳亦兵認為,中國有百萬億級的綠色低碳投資潛力,但綠色金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缺口還在,需要進一步健全體系,釋放增長的潛能。 多位嘉賓提出,我國目前綠色標準尚未統一,綠色數據基礎較薄弱,尚未建立統一的尤其是與國際接軌的綠色資產與綠色金融工具標準和認證體系,綠色企業的相關項目信息披露也不完善。此外,綠色金融供給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建立。 立足綠色金融謀未來,國泰君安董事長賀青建議,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鼓勵綠色技能服務創新;盡快建立中國證券市場的ESG信息披露標準,將綠色因素納入資管行業投資決策體系等。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認為,要用數字化的技術為綠色金融賦能。”綠色金融過去做得比較容易的地方是基礎設施項目,像光伏、輕軌等比較容易識別,一眼看過去就是綠色,未來大量的綠色項目涉及到消費、農業、小微企業等,無法用人工和肉眼來識別,需要大量運用大數據、物聯網、AI等高科技手段。這些也需要進行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人才和能力,加強合作交流,包括用國際的技術經驗來進行合作。“ 文:林鄭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