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大國匠心節目組深入探索關于人工智能行業的話題,邀請薄言信息聯合創始人熊琨做客節目。 人工智能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也為各行業催生了更多發展機遇。雖然我們每天都可能接觸到人工智能,但人們的了解程度大多處于淺層概念,也衍生出很多“傳說”,比如大眾探討最多的阿爾法狗,還有常提及的無人駕駛。本期大國匠心節目做客嘉賓熊琨從事人工智能行業研發十余年,并組建了世界第一梯隊的機器學習團隊和企業級自然語言理解產品,通過本期大國匠心節目探討人工智能該如何運用到企業運營和發展當中,助力數字化轉型。 大國匠心節目組嘉賓熊琨講述人工智能的起源與應用 在大國匠心節目中,熊琨談及人工智能發展的四個階段: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首次被提出后開始了早期理論探索時期,當時以傾向人的思維邏輯來源于推理的“符號主義”和更傾向于依靠人腦中各神經元交流的“鏈接主義”為兩個主流學派;20世紀80、90年代,人工智能開始嘗試應用于圖像識別、語音領域,當時受到了很多阻礙;直到2000年直接陷入低迷期,沒有找到好的落地方向;而如今人工智能已經邁過一道道門檻,進入了實用階段,井噴式的蓬勃發展足以在各行業遍地開花。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夸大推斷,比如當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會產生新的生命體——硅基相較于人類被稱作“碳基”。熊琨談到,雖然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生活中,但仍是在企業專業領域應用更多,如投資、保險、醫藥等,像“硅基”生命更高級別的智能體目前距我們還非常遙遠。 ![]() 從歐美起源的人工智能卻在我國獲得了非常廣泛且多元的應用領域,盡管我們的核心技術和底層構架并不算領先,熊琨在大國匠心節目中表示,科技發展的階段性有時呈交替演進,歐美國家的電信行業發展先進,但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為人工智能產業提供了很好的土壤,遠遠趕超其他國家,得益于互聯網數字化優勢,人工智能也得到了快速學習進步的機會。其次作為一個綜合性產業,足夠龐大的中國市場和非常豐富的行業種類創造了先天適宜人工智能發展的環境,他說剛回國時,中國的企業是非常開放的,他們渴求新的技術來提升企業效率,產生新的價值。 ![]() 國內較早涉足自然語言理解的薄言信息 一直以來業界都流傳一句話:語言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最后一顆寶石。 自然語言理解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它彌補了人類語言和編程機器之間的通信障礙,讓機器人可以很容易理解復雜的人類語言,勝任工作。熊琨表示薄言信息作為國內較早涉足自然語言理解的企業,有很大優勢。他在大國匠心節目中介紹了產品薄言輕語企業虛擬助手,以AI數字員工的方式服務于企業,已成功應用在能源電力、電信運營等行業。“薄言輕語”體現了一個理工人的文藝,他對大國匠心節目組主持人說,取自《詩經》“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彰顯中國傳統文化,以謙卑之心,來采摘人工智能的果實。另一方面它表達產品的易用性,輕松操作即可完成虛擬助手搭建,即使不懂任何程序的企業員工,通過畫圖就能訓練自己的機器人,處理日常辦公事務甚至完成專業領域的工作內容,如電廠維護、汽車維護等存在安全隱患和需要嚴謹計算的工作。而這背后是平臺大量語言語法和行業數據的歷史積累和可靠的技術支撐。 目前薄言信息依托自主研發的現代信息距離理論和深度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已經將服務覆蓋到智能手機、智能家居、在線電商、金融機構。熊琨在大國匠心節目中說到:平臺與華為云合作,為一汽集團打造的一款虛擬汽修大師,是公司將人工智能拓展到生活應用的核心產品,它彌補了傳統人力汽修的不足,精準快速鎖定問題并提出科學理性的解決方案,對比思想豐富的人類,更像一個沒有感情的“工具人”。 ![]() 中國的人工智能真正實現國際化,道路還有多遠 熊琨在大國匠心節目中說,雖然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在世界范圍矚目,但想要真正實現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疫情的影響和海外市場的沖擊都讓中國的技術企業受到影響,但同樣因為疫情,國家對無接觸式智能化線上辦公的大力支持,使得在中國發展更快了;另外就是較為敏感的國際關系問題,但熊琨預想,未來必然是更加開放的局面,要用長遠的眼光尋求發展。 ![]() 他在大國匠心節目中談到人工智能未來會趨向于專業化和國際化。在專業領域,會首先進入一個成熟穩定的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發展階段,特別是在大型企業、制造業、能源、娛樂、電商等行業,人工智能改變企業,讓能源調度更高效,規避風險的能力提高,從而便利消費者,在這些方面人工智能將輔助人類做的更好,而不是取代人類;在國際領域,將由長期以往的依靠引進國外技術反向為成熟技術對外輸出,他說,也愿意帶領企業在核心技術方面做更多開源和開放。 回歸本源,人工智能如何保障企業與個人安全性 大國匠心節目主持人問到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人工智能的安全保障。 熊琨認為在如今行業技術成熟穩定時,企業和個人數據的安全需要法律部門跟技術方共同完成,制定規則和算法,他談到,算法其實是公立的,企業的敏感數據并不能被技術人員獲取,而大平臺對個人數據監管也更加嚴格,是一道無形的安全墻;在人身安全問題上,薄言信息的虛擬機器人并不存在傷害人類的問題,考慮到敏感行業如電力、能源因操作失誤造成的安全隱患,公司采取機器輔助人的模式,當前我們的科技能力,人工智能在某些關鍵操作上必須要有人的指令,是不可以代替人來做決策的。 熊琨在大國匠心節目的最后談及企業愿景,雖然商業化速度很快,但人工智能技術本身還需要更長遠的鉆研,就比如在保障人生命安全角度,需要大規模資金和人才投入,薄言會在技術演進和迭代上投入更多精力和資源,另外持續國際化,開拓海外市場,致力成為中國人工智能頂尖科技的輸出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