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才73歲了。 對這歲數的人,人們一般會客氣的稱呼一聲“老伯”,確實,這個年紀,很多人早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 但對于洪金才,人們還是習慣叫“老哥”,他靠自己的努力,拉起了一支40多人的隊伍,奮戰在垃圾分類、環境美化第一線,這精神頭,一般年輕人都比不了。 ![]() “我們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得很好的,無論什么時候檢查,我們的投放點都特別整潔。”洪金才家住杭州市濱江區奧體社區春江彼岸小區,說起垃圾分類經驗,臉上寫滿了自豪。 洪金才一直是個熱心腸,從事公益事業已有30余年,自2016年搬進春江彼岸小區至今,已經做了4年的垃圾分類工作。 “開始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在做這個工作,我也是完全從零開始學習的。”從一竅不通到熟練分類,他只用了短短幾天的時間,在很多年輕人都還被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搞得暈頭轉向的時候,洪金才已經在小區投放點當起了指導員,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正確分類。 2017年上半年,在洪金才的影響下,陸續開始有其他老人想一起參與垃圾分類工作,于是洪金才責無旁貸地當起了帶頭“老哥”,他跟老人們分享了之前自己的工作經驗,并且將自己總結的工作模式形成了一套體系教給大家。 聽了洪金才詳細的分享后,幾位老人跟他一拍即合,“這是造福后代的好事,我們跟著你一起做!”就這樣,志愿者隊伍初具雛形。 在洪金才看來,組建隊伍的第一要務就是垃圾分類的知識宣傳,用他的話來講,“思想意識才是最根本的”。 于是他帶領志愿者們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垃圾分類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垃圾分類,整個春江彼岸小區1845戶人家一戶不落,勸說大家簽署垃圾分類協議書。 遇到家里有小孩和老人的住戶,他們還會耐心講解,讓小孩子從小就開始培養垃圾分類的習慣。“這一點家長都很感謝我們。”洪師傅欣慰地說道。 “盡管前期做了大量宣傳工作,開始落實了,還是有居民不愿意配合,說實話,那時的工作開展極其困難。”洪金才解釋說,“很多住戶都覺得你們在這里肯定都是拿工資的,我為什么還要自己分,要你們干嘛?” 面對這樣的不理解,洪老哥和志愿者們也從來都是笑臉相迎,他不斷地跟志愿者們溝通,“我們就是做服務工作的,我們態度一定要好,只有我們自己做得好,才能帶動更多的人。” 每當遇到沒有分好的垃圾,洪金才會禮貌告知,“這次我幫你分好,下次你要自己分”,簡短有力的話語間不禁顯露出幾分大哥范兒。“基本上你幫他們分一次以后,90以上的人下次都會按規定分好了再來投放的。”洪金才滿意地說。 從最初的3人,到15人,一直到現在的40多人,洪金才的志愿者隊伍不斷地壯大,已經頗具規模。志愿者們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基本由已經退休的老人組成,洪金才算是隊伍中最年長的,“他們平時都叫我‘老哥’,也很服氣我”,洪金才笑著說。 考慮到志愿者普遍年級偏大,洪金才的排班也很有人情味兒。老人們從早上7點開始,每三小時一次輪崗。“有時候有人要去接孩子放學,回家做飯,我們也會錯峰靈活安排。” “靈活可不代表我們紀律散漫”,洪金才說,“我們的志愿者每天換崗都會按時在群里拍照打卡的,每個人都會至少提早十幾分鐘來到自己負責的投放點。” 在管理志愿者方面,洪金才的團隊還有組織團建、定期培訓、不合格勸退等一系列嚴密的制度,“既然在做這個工作,就一定要認真把它做好了。” 如今在志愿者隊伍和業主的共同努力下,小區住戶逐漸養成了垃圾分類投放的好習慣,春江彼岸小區在2019年被評為垃圾分類省級示范小區,去年還以高達90投票通過率上榜2020杭州美好家園評比。 洪金才提到這一點時臉上洋溢著幸福,“現在幾乎95以上的住戶都能準確分類了,幾乎沒有隨便亂扔的現象了,志愿者工作也輕松多了。” 現在,洪金才不僅是自己小區的帶頭“老哥”,還帶起了其他小區,“去年5月份,發現隔壁社區垃圾分類的效果并不好,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么做”,于是洪金才開始對這個社區進行云管理,不到一年的時間,效果顯著。 此外,因為住得離奧體中心和錢塘江很近,洪金才一有空就會去江邊的“最美跑道”清理跑道垃圾。 “垃圾分類做好了,環境會越來越好,地球的壓力也會小很多。馬上亞運會了,要是有外賓來,可得讓他們看看我們是怎么做的。”洪金才滿臉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