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諸多巧奪天工的建筑、材料中,金磚似乎并不起眼。但它卻是低調的“實力派”,是明清王朝奉旨成造的“欽工物料”。百年間,金磚靜臥在故宮的殿宇地面,雖飽經滄桑,卻依舊清澈透亮、光潔如新,詮釋著故宮文化和匠人精神。 金磚中是否由金子制成?又為何如此堅硬耐磨?故宮所有的宮殿是否都鋪金磚?帶著這些問題,10月7日,慈鳥文旅、海圖北館聯合舉辦“故宮六百歲,工匠精神有你有我”活動,帶領二十余名青少年讀者來到北京皇城御窯金磚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北京皇城御窯金磚博物館館長孫春雨為讀者們宣講了金磚的名稱由來、制作工藝等內容,帶領大家探尋金磚中的精神寶藏。 金磚,又稱御窯金磚。因為它是皇家御用之物,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誤認為它的原料與黃金有關。實際上,金磚也是由泥土燒制而成,針對它緣何被稱為金磚,孫春雨老師進行了詳細的詮釋:一是金磚燒成后,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玉之聲;另一種說法是金磚是由蘇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磚”,后來演變成了金磚;還有一種說法是說,由于金磚制作時間長,工藝復雜,每塊磚的造價相當于一兩黃金,所以叫做金磚。 “且不說復雜的工藝,單從原材料的選擇加工就可以看出金磚的珍貴。”孫春雨老師說到。金磚原料的選擇十分苛刻,它取材于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御窯村附近的泥土,因為這里的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制成的金磚堅硬密實。挖出來的泥土,并不能立即用于制作方磚,必須晾曬一年,才可用來制磚。 參觀過程中,讀者們近距離觸摸金磚,感受它的質感。孫春雨老師詳細地為大家介紹了金磚的來源、由來、發展歷程等內容,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積極提問,孫春雨老師現場進行了解答。 “一塊金磚經歷了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烘干、焙燒、窨水、出窯等一系列流程,共29道工序,完成這些工序需要經過2年多的時間,凝聚了匠人們的精力和心血。”孫春雨老師介紹到。 匠人們采到制作金磚的泥土后,首先要經過一年的晾曬,然后在土里加水,讓牛在上面反復踩踏,直到成為泥團。工匠們還需要將泥團進行手工揉搓,這些工序完成之后才可以放入模具之中,放置在陰涼處干燥7個月之后才能入窯燒制。 金磚制作完成后,還面臨著極其苛刻的驗貨標準,即“叩之有聲,斷之無孔”。也就是說,同一窯洞燒出的一批磚,敲擊時會發出金石之聲,將其斷開之后,斷面不能有小孔,如果同一批出現6塊以上的瑕疵品,那么整批磚都要報廢。 金磚的工藝如此復雜,每一塊都來之不易,金磚在皇家殿堂里見證著歷史的興衰榮辱。而皇家獨有的使用權,充分證明了皇室的尊貴和權力。講解過程中,孫春雨老師與同學們親切互動,讀者們們積極發言,熱烈互動,很快就熟悉了金磚的制作工藝,深刻體會到金磚背后的故宮文化、匠人精神。 體驗古代工匠制作技藝,學習御窯金磚的工匠精神。本次活動結束后,慈鳥文旅、海圖北館還聯合組織了一次“金磚知識大比拼”活動,同學們積極參與競答,并紛紛寫下了自己參與活動的收獲與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