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城市化率水平已達到了60,相對于發達國家80的城市化率,依然有一定的增量空間。然而,今天中國的建筑行業,卻面臨著數字化、信息化水平低,人員老齡化,勞動密集等顯著問題。在勞動人口不斷減少的今天,利用BIM帶來的信息化、數字化紅利實現行業轉型,不僅是建筑行業自身發展的需求,更成為中國新基建發展的突破口,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建筑行業創造了23萬億的GDP,擁有5500萬人,但我們應該看到,建筑行業是中國信息化、數字化產業的洼地,在中國所有產業中排名倒數第二。 今天,隨著新基建戰略的提出,數字化、產業化、工業化已成為建筑行業面臨的全新機遇和全新挑戰。建筑行業數字轉型,意味著在實現一個物理城市的同時,還要形成一個孿生的、虛擬的、有資產能力、管理能力的數字城市,而BIM就是這種轉型的核心推動力量。 BIM如何實現建筑行業轉型 首先,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個貫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技術集成,可以在項目全過程中實現數據的串聯。 BIM技術的普及,可以實現全行業的供給側改革的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工業化和綠色化。伴隨著機器人建造的廣泛普及,建筑物建造可以實現工業化生產,從而提高效率,提升品質。 其次,BIM技術帶來了建筑行業的管理模式升級。 推動建筑師負責制,帶來了建筑項目質量和品質的提升,所以更加需要用數字化沖破原有的界限,改變協同方式,需要依托于信息化的抓手形成數字化的資產,從設計到建造到管理再到走向運維,需要的是對有效的時間、質量、成本可持續發展的優化管理能力。 BIM和CIM給城市管理帶來哪些變化 將BIM技術所創建的數據整合、沉淀成為城市數據資產的一部分。 如果說建筑是城市的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數字化了的時候,城市就數字化了。而城市數字化之后,就形成了一個數字城市的底盤。這些多元異構數據模型結合GIS、IOT,形成的城市的空間底盤CIM (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將作為智慧城市的基座為社會提供智慧化服務,同時,借助CIM累積的數據,為城市治理能力提升作支撐。 依托CIM產生的數字資產將支撐政治、文化、社會、經濟活動,把物理空間數字化、精細化,變成了一個新興的基礎設施,這就是新基建的來歷。 BIM、CIM和3D GIS的關系 BIM是微觀的和中觀的,CIM是宏觀的,3D GIS(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室外,BIM是室內,當你走向室外時你用了所有和GIS有關的場景,每個人7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到了室內,就必然會用到BIM數據源,室內外的數據搭在一起就構成了空間大數據。 將BIM結合3D GIS再結合Io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就成了CIM,CIM像是從4G到5G,讓整個城市活了起來。在此基礎上,CIM平臺在基礎空間、精細化數據的支撐下,利用數據地圖、國土空間規劃信息平臺、建設平臺,支撐了智慧生活、智慧旅游、智慧管理、智慧社區等等各種智慧應用。 從BIM審查審批切入 BIM數據的大量應用能促進行業發展和城市的治理,為了得到這些數據,就需要推動以BIM的審查審批為切入點的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數字化轉型。這實際上是一種創新的城市管理手段,用來提升各方能力,進而來促進創造數字經濟,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壓縮審批時間,最后集成數據資產。在此基礎上,國家各部委從2018年開始在廣州、廈門、北京城市副中心、南京、雄安做技術的試點和推廣,現在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中設數字的BIM審查審批業務涵蓋18個城市系統,包括建筑、軌道交通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標準、一組軟件和一套機制。 梳理標準的過程中,中設數字參與了國家BIM標準并擔任其最主要的編委,同時也是CIM的編委。目前全國擁有一個大型專業化的團隊正在做這些標準,這是一條探索之路、沉淀之路,更是一條國際化道路。會像我國的2G到5G的發展之路一樣走向世界,目前在通信行業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建筑行業也正在逐步前進,從接軌國際到走向國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體系。這套標準在支撐著整個行業的規范以及行業數字化平臺的技術發展,把數據從創建到管理到應用串聯起來,讓數據發揮更大價值,同時數據應用也是行業未來提效降本的關鍵因素。 從軟件層面來說,無論是在設計端還是審查端、建筑工程還是市政工程都已經在不斷地成熟。在審查審批端的政府內部系統中已經實現了平臺和數據格式的國產化,解決了數據安全的問題。 在管理機制層面,我們優化了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技術指引、操作手冊等,從而規范了城市的管理體系,有效的保障整套系統的落地和實施。 來自于實踐的“1861”體系 中設數字,是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和紫光集團的合資企業,做的是建筑行業和城市空間的數字化轉型服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做了很多標準,我國建筑工程行業BIM相關標準目前一共有6本,其中3本標準與中設數字相關。在實踐的過程中,中設數字探索出了一套方法,讓全行業拉起手來,把數據串起來,這套方法叫做“1861”體系:一套標準和制度、八套解決方案、六種管理模型,最后得到一套城市的數據。 一套標準和制度:從國家標準到城市標準到行業標準再到項目標準,磨刀不誤砍柴工,對于一個大的業主、一個基礎設施建設方,一套標準和制度非常重要。 八套解決方案包含設計(行業從業者)、建造(行業從業者)、建設(投資方和業主方)、政府、城市檔案、CIM城市數據管理、數字建設的應用、數字城市的應用等。行業共建,才能讓數據串聯起來、效率更高。 六種模型是規劃、設計、深化設計、建造過程、竣工、運維模型。這六種模型代表了項目的不同階段,也反映了各階段數據的串聯和應用,是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最直觀的體現。 當一套標準和制度、八套解決方案、六種管理模型實現了以后,一套城市數據就形成了。而這一套城市數據的建立過程,將為建設行業的轉型和升級提供有力的支撐。行業發展將遵循數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到智慧化的過程,數字化管理、智能化建造,將不再遙不可及。也許到了十幾年,二十年后,建筑行業將發生徹底的改變,有可能是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讓整個建設行業走向數字化、智能化,讓我們的企業和社會沉淀更多數字資產,讓資產能夠盤活,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行業共建,將實現數字讓城市更美好的偉大目標,也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