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蘇州是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富饒繁華的江南水鄉,精細雅潔的人文環境,巧奪天工的蘇作匠人,締造出了蘇州園林、蘇州刺繡、蘇州糕點和蘇州木作等傳世技藝。 稻香村就起源于1773年的蘇州。據記載,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蘇州品嘗稻香村糕點后稱贊“食中雋品,美味不可多得”,并御題匾額,稻香村自此名揚天下。 稻香村字號被頻繁冒用 稻香村名揚天下,也成了糕點的金字招牌,各地紛紛出現傍名“稻香村”的糕點鋪子。到清末、民國初期,受太平天國及軍閥混戰等戰亂影響,蘇州稻香村眾多伙計、店員以及一些冒用名號者,到各地開設掛名“稻香村”字號的店鋪,情況愈演愈烈,北至沈陽南到廣州,北京、天津、保定、長沙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等地逢糕點店便稱“稻香村”。 著名中國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在1947年刊載于《教育與社會》上原題為《蘇州的文化》的文章中寫到:蘇州手工業,兩千年來一向處于領導的地位,塑像、碑刻、刺繡、絲革、絲織、琢玉、裱畫、烹飪,都是全國景從的。所以無論那里的裱畫鋪都寫作“蘇裱”,而全國的糖食鋪都稱作“稻香村”,醬肉鋪都叫作“陸稿薦”。 這足以證明稻香村這塊金字招牌的影響力,但很多傍名稻香村的店鋪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稻香村字號的聲譽受到嚴重影響,這給當時的稻香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禾”字商標彰顯正統稻香村 1904年,清商部頒布了《商標注冊試辦章程》,正式對外受理中外各商號的商標掛號注冊。1905年,稻香村就向清商部申請注冊,為蘇州稻香村糖果號。1925年,稻香村又向民國農商部申請了稻香村商號注冊執照,并注明了“禾”字商標。這是禾字商標的第一次出現。 商標注冊完成后,1926年,稻香村在原地址翻造門面,在二層中間門面上豎寫“稻香村”三個大字;大字兩邊兩項豎寫字,“只此一家,并無分出”,然后將注冊的圓形“禾”字商標放在了門面半圓形頂上,作為店鋪的標志,宣示了自己的正統地位。 稻香村還在當時的《蘇州中報》《蘇州明報》《吳語》等報紙多次刊載稻香村新屋落成廣告,著重強調了乾隆年間創始與“禾”字商標,廣而告之“禾”字才是稻香村的正宗標識。 此外,當時稻香村所有產品包裝也有明確標識了單“禾”商標與“只此一家、并無分出”字樣。從民國到改革開放前期一直在沿用。 2005年出版的《東南社會與中國近代化》一書中提到:不提蘇州的亭臺樓榭,花園沿池勝過他處,即以食物而論,稻香村的出品是最有名的,差不多無論哪個城市里都有分號,牌子上面寫著“姑蘇分此”。而蘇州則寫著:“只此一家,并無分出。”這段文字算得上是對當時蘇州稻香村對抗各地傍名稻香村的準確描述。 1979年,《商標法》頒布后,蘇州稻香村在原有商標的基礎上重新申請了“禾字牌”商標。1983年、1989年獲準注冊了“稻香村”商標,應用范圍包括餅干、果子面包和糕點。2013年,糕點類稻香村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蘇州稻香村在2003年-2008年,兩次授權北京稻香村在糕點上使用稻香村商標,兩方當時簽訂了商標合同。 自1925年到今日,稻香村的“禾”字商標沿用了近百年的時間,伴隨了稻香村整個近現代的發展,作為稻香村的正宗品牌標識,積攢了百年的品牌名譽,為稻香村的品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