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商學院“尋訪紅色印記,感悟祖國發展”暑期社會隊莫少林同學參觀家鄉農村以及城區發展變化。???? 環境是襄陽近年來更加注重的,不論城區還是農村,二者兼行。從農村來講,垃圾已經不再是露天的堆在一起,而是每家每戶在門前有著自己的垃圾桶,每天傍晚等著專門的人來收,統一倒在回收的地方。這樣一來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也是對垃圾實行統一焚毀的正確途徑。河邊進行了相應的整改,垃圾不再是隨處可見的辨識物。 圖為修整后的漢江邊。路邊環境的變化、具體小區域的修整,都是在環境方面給予給城市的禮物。區域周邊的道路不斷的在拓寬、不斷的在修整、不斷的在優化,這為行人以及非機動車的行駛提供了更為安全的道路。 氛圍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前兩年的文明城市創建為這個城市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對農村來說,文明的創建更是一種鼓舞和激勵,想要將農村不論是從外在還是內在的都進行相應的發展,農村想要看到的不僅是孩子們玩耍時的童真笑臉而且更是有一舉一動的文明談吐,因此他們自己本身也會隨著這樣的節奏去適應這個“文明城市”的發展。而對于城市來講,志愿者在太陽下或是在雪天作為“馬路的管理者”我想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幾年的創建有著一定的效果,“中國式的過馬路”轉而替換成了綠燈下的自覺出行,一定的規則換來的會是一定的自律。氛圍的渲染形成了公民的自覺,從而影響了城市的性質。馬路上垃圾變少了,共享單車也是整整齊齊的在路邊排列著,亂停的汽車也少了。 圖為火車站執勤交警。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不能為了自己的一時痛快而放掉了屬于自己的一份素養。我們應該為我們的這座古城不斷的奉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素養、一份屬于自己的努力,讓我們的城市在全市公民的努力下變得更加耀眼。???? 圖為高鐵的修建,這個城市的大小變化無一不體現著這個城市也正跟隨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步伐一路前進。風從指縫間溜走,而那一點點為城市建設的汗水也正是時間的產物。襄陽在發展,在前進,而我們一直在路上,目標清晰、步伐堅定的邁向著屬于襄陽未來的方向,“擼起袖子加油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