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21日,2019工業互聯網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中國通信學會聯合主辦。以“智聯賦能、融通創新”為主題,旨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工業互聯網產業推廣及生態建設,提升我國工業互聯網影響力。 TCL控股副總裁、格創東智科技有限公司CEO何軍在第二日的主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為“制造X AI,釋放制造業創新發展潛能”的演講。就格創東智做工業互聯網所積累的經驗與體會,與到場嘉賓作出了分享。 顛覆傳統IT項目,實行五三二制 何軍首先就TCL所孵化的格創東智與先行工業互聯網友商做出比較,提出格創東智的優勢及差異在于: 1. TCL擁有不同且全面的制造業態以及模式。 2. 持有更開放的心態,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理解擁有獨特的理念。 何軍說道,“擁有不同類型的制造工廠使得格創東智在對外輸出時,理解不同場景以及孵化不同模式的工業互聯網上凝聚了經驗。同時,格創東智相信推動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融合力量、融合資源。” 而格創東智的理念在于:
何軍指出,格創東智的籌備是兩年前以TCL智慧工業作為基礎對外,有三點是格創東智的差別化價值。差別在于——第一,從OT出發,從場景化解決方案來推動整個平臺在制造業的落地;第二,工業互聯網的系統或者平臺的核心是制造×AI;第三,對于制造業今天的能力來講,提供制造業的管理IT服務,幫助提供制造業OT人員的升級和轉型。 跨界人才培養需賦能OT工程師 成功推行工業互聯網,需要OT和IT的融合。格創東智在此的體會分為三點: 1.使IT人員理解業務場景,需要量化和標準化OT業務邏輯; 2.在工業現場將OT的數據轉化為IT的信息,才能體現數據的完整與全面; 3.轉變工程師的思維和改變其技能是對智能制造改造的關鍵。 何軍指出,“工業互聯網實施過程中需要跨界人才,但從頭培養跨界人才非常難。這里關鍵的是融合人才,我們要把工業自動化人才、運營技術人才、信息人才三方面人才進行融合。融合過程中關鍵在不在于IT團隊的培養,關鍵點在于我們需要去賦能今天OT的工程師,這個是未來中國制造業做改造升級的關鍵,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把我們的OT部隊現代化、智能化,給他們賦能,而不是另起爐灶。” 打通工業物聯網基本點 何軍認為,工業物聯網平臺的關鍵基本點在于: 1. 能承載海量高頻次數據的采集,工業環境的采集頻率需達到20HZ,累計數據量250TB之多。 2. 將數據應用于生產。其中最關鍵的點,在于需要大量時間做業務場景的定義以及重構。 為此,格創團隊把工業互聯網平臺根據華星的特點做出了相應的建設。 比如:開發微秒級電壓采集卡,實現實時高頻數據的抓取和分析,將原有的數據量需求減少到1/30;同時,經過對模型的修正和調整,重構業務場景,定義業務場景價值,做相關應用的開發等等。 AIX制造業案例——虛擬量測 格創東智提出,AIX制造業是工業互聯網中非常核心的內容。 基于此,何軍就如何依據工業互聯網提升良品率的問題與在場嘉賓作出分享,并依此舉出AIX制造業的相應案例。 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企業往往需要進行抽樣,及時對設備以及制程進行調整。 針對一些難以在生產中實時抽取的參數,格創東智通過開發虛擬量測的系統,對生產參數進行特征值的預測,保證在生產過程中實時做出預測,來提高生產的品質。 何軍指出,要做到對于生產過程中實時預測相應參數。需要IT人員與OT工程師共同完成對多因子的分析,找到所有的關鍵因子,同時在模型的動態調整過程中能夠找到最佳的數據參數。 實時預測相應參數的過程中離不開相應的算法,因此人工智能在當中能有不小的應用。 AIX制造業案例——ADC缺陷智能識別 格創東智將人工智能運用在生產中的案例,不止在于生產過程實時預測生產參數,何軍還分享了格創東智將人工智能應用在生產中的另一個案例,ADC缺陷智能識別——在制造環節對問題工序作出判定。 過去,對制造環節中出現問題的工序做出判定,需要50余人對同一個站點花7X24小時分班完成。而依據人工智能改造之后的ADC模型,不僅能進行缺陷識別,甚至能對缺陷分類,挖掘出問題的根源。 何軍透露,相應的響應時間能達到50毫秒,準確率90%。 人工智能作為我國的國家級戰略方向,此前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而伴隨著5G的逐步推進,工業物聯網所需要的海量數據的穩定傳輸將不再是難題。 有了良好的條件支撐,工業互聯網或將迎來快速發展期,而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或許能幫助我國從本質上提升制造水平,為我國工業深度發展帶來一個更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