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他時,一頭天然卷發,一身樸素衣裳,臉上總是掛著和藹的笑容,對每個人都是笑呵呵的,一幅好脾氣地和旁人聊著天。? 再見他時,他調入黨群部,和我一個辦公室,每天和我們有說有笑,一個能開得起玩笑,能給大家帶來歡樂的“老頑童”。? 他叫曾根良,一個擁有近20年黨齡的老黨員,這些年來,工作數十載,他干過業務、黨建、后勤各種崗位,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2017年,我國進入到扶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郴州的汝城縣和桂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扶貧任務相當艱巨。政府要求每個單位派專人去這兩個縣扶貧,郴州聯通對口的扶貧點是汝城的土橋鎮橫逕村。扶貧是個苦差事,工作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幾乎沒有人愿意去。本來再過幾年,老曾就可以享退休后的清福了,可是這時他卻主動請纓,奔赴扶貧攻堅第一線,把一顆不老心駐扎進了汝城土橋鎮。? 就這樣,曾根良作為郴州聯通的駐村人,與郴州人社局、郴州市經開區、南方石墨等幾家單位委派的駐村人員一起組成工作隊,駐扎在土橋鎮開展扶貧工作。剛來汝城,首要解決的就是語言問題,對于外地人來說,汝城的本地方言非常難懂,大到鎮、小到村,幾乎是各有各的當地土話,曾根良不是汝城人,他到土橋鎮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當地語言,他覺得,扶貧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溝通交流,這里全是農村的貧困戶,很多人根本不會說普通話,如果不學會本地話,就算有再好的政策,語言不通就不能幫到他們,再好的干部,也不能傾聽村民們最真實的聲音,“如果說在當地普及普通話是工作隊的義務,那么學習當地方言也是工作隊的責任”,老曾是這樣說的。于是他到處找當地人學習語言,天天找人學說話,把自己就當成一個汝城人一樣,而現在,他已經能與村民們無障礙交流了。 語言溝通只是基本條件,為貧困戶解決困難才是他真正的工作,上面有什么幫扶政策,他都要第一時間學習并熟記,將黨的關懷及時傳達給貧困戶們。平時不走村時,他就在辦公室里,將政策文件看了一遍又一遍,或是請教其它工作隊成員,直到自己能倒背如流為止。短短時間內,他把自己變成了村民們的“百事通”,村民們如果有什么問題,都是一句話“問問老曾”,而他都可以隨問隨答。? 圖為曾根良(右)正在幫村民們干活 ?貼心?他讓自己走進貧困戶的心里 曾根良所在的土橋鎮是一個觀念非常守舊的地方,有些村子宗族觀念太強,村里選干部,村民們都反對選外族姓氏的人當村干部,對外地駐村的扶貧干部也相當抵觸,存在很嚴重的信任問題,有的人則因殘因病總是怨天尤人,不愿意面對困難,也不愿意勞動,這些都是導致他們貧困的主要原因。? 為解決這些難題,駐村工作隊可謂是煞費苦心。曾根良也按照工作隊的要求,每家每戶串門走訪,從拉家常開始,幫貧困戶做農活,幫他們跑腿,幫他們送這送那,對于那些宗族觀念強的守舊者,先是順著他們,再慢慢來開導,讓他們轉變觀念,努力讓自己成為貧困戶的知心朋友,努力走進他們的心里。? 曾根良平時是個非常熱心的人,幫起別人來那是毫不留余力。橫逕村有戶貧困戶叫范紅球,有一對兒女,丈夫前年已去世,家中缺勞力導致家里非常貧困。在聊天過程中得知,因為貧窮,她丈夫的形象不好,衣服總是破破爛爛,身上臟亂很不講究,身邊的人把他當成反面例子教育兒子,說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后就會跟他爸一樣變成叫化子,這讓兒子產生了叛逆心理,不愿意去上學,成天混日子。女兒并不是范紅球親生,而是幾年前在青龍村撿來的,沒有戶口,目前在村里讀小學三年級。橫逕村的小學只讀到三年級,四年級就要轉到鎮里的中心小學就讀,女兒沒有戶口,無法繼續去讀書,這讓范紅球很著急,她找到曾根良,希望曾根良能幫女兒上戶口。由于女兒的收養手續并不合法,要繳一萬元的罰款,還要做DNA鑒定登報公示了才能上戶,范紅球擔心登報后女兒的生母會找來將女兒帶走,一直不肯去登報。曾根良一方面并沒有指責她不肯放女兒回生母家,而是安慰她要她放心,告訴她不管戶口能不能在開學前辦好,政府一定會保證她女兒有學上,自己也會幫她把女兒的戶口上好,另一方面,曾根良主動去找女兒聊天,旁敲側擊看女兒是否知道自己的身世,并幫她找到生母。 面對即將失去女兒,曾根良很有耐心地對范紅球和他兒子進行思想開導,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讓擺脫貧困,他用最溫和的方式勸說兒子去和妹妹一起上學,他更是在缺勞力的時候幫范紅球干活,用積極的生活態度來影響和帶動他們一家。在曾根良的開導和幫助下,范紅球終于慢慢變得積極起來,在附近的工廠找了份活干,生活情況已有了很大的好轉,預計今年可以完成脫貧目標。? 善教?他是留守兒童喜愛的“曾老師”? ?橫逕村地處城郊,外出務工、經商的人很多,村里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曾根良平時就是一個很樂觀、很會生活、很善于與他人打交道的人,與孩子打交道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他說孩子一定要從小教育好,一是要塑形,二是要塑心。他經常跟孩子們說,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養成早起和勤奮的習慣、上課認真學習、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更重要。每天放學后,他都會邀請孩子們到村里的農家書屋,給他們講故事,教他們看課外書,給他們說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讓孩子們產生學習的動力;教孩子們背書時,他要求站姿要穩定、眼神要專注、聲音要宏亮、要說普通話;與人見面時,他要求一定要互打招呼,養成禮貌和尊重的習慣;讀完書后,他會和孩子們一起踏青、做游戲,每逢周末或休息日,他還會帶著孩子們到縣城里逛逛,讓孩子們開闊眼界。在曾根良的影響下,久而久之,孩子們和他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成了孩子們口中的“曾老師”,好幾次他放假回郴州,這些孩子們還哭喊著舍不得他回家呢。?? 圖為“曾老師”當起了“孩子王”,給村里的留守兒童們講故事 國慶長假后要送妻子回郴州,有幾個孩子還舍不得他走,令老曾非常感動。 自從駐扎橫逕村以來,曾根良幾乎很少回家,妻子非常掛念他,于是就經常去橫逕村,和他一起與村民們同吃同住。這一年來,曾根良用他的真心換來了村民們對他的關懷,每當夜晚步行回村時,會有附近的村民打著手電筒為他照路,下雨天在廢棄的房屋邊避雨時,會有遠處的村民專程為他送來雨傘,孩子們想找人陪伴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他說:“既然黨把這么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我,我唯有竭盡全力,才能上不辜負黨的信任與培養,下不辜負村民們的期望?!边@就是曾根良,橫逕村里的“百事通”、貧困戶們的知心朋友、孩子們最喜愛的“曾老師”,而他也將一直堅定信念、不忘初心,在扶貧這條艱巨的路上,綻放著不老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