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感是以不確定應對不確定,而長期主義是以內心的秩序來應對世界的不確定。世界的不確定或者這件事本身是確定的、真實的,不會因為你是否擔憂而有所改變,能改變的只有關于自我的內心秩序。內心的秩序應該如何建立呢? 演講/梁寧 整理/場景實驗室 吳聲造物(wushengzaowu) 物質豐富的時代,也可能是器物匱乏的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也可能是認知匱乏的時代。追求極致,專注獨創,造物以極美,創新以絕頂。10月9日,在北京五棵松M空間由場景實驗室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共同舉辦的“長期主義——甦盛典·新商業TALK2018”的第四幕:新文化模塊中,著名產品人梁寧以《在長期主義里尋求安放》為題,講述她心中的長期主義。 以下根據現場演講內容整理,有刪改: 很多人都從相對定義的角度對“長期主義”進行闡釋,比如說有限與無限的戰爭,短期與長期等。那么今天我想用“長期主義和臨時感”來表達我對“長期主義”這個主題的感受。 今天的我們身處流沙社會,企業組織很容易崛起建立,也很快消散。每天有大量的信息轟炸,大眾情緒極易被牽動。同時,我們也處于專業分工的商業社會,我們越來越習慣于用交易的方式獲得專業化服務。在這社會情緒的背景里,很多人充滿了臨時感。 但如果你始終生活在臨時感里,是萬萬找不到長期主義的。 長期主義,讓我想到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本書《人類群星閃耀時》,在它的第一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歷史人物在詭譎多變、身不由己的情況里,在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留下自己的名字。我們普通人,無非是在動蕩的、看不透的和不安的世界里,尋求一個可以安放自己的人生和夢想的空間。 “湊合著”的臨時感:看似節省,實則消耗 前段時間網上有很多這類的文章很火:“90后美女三千元爆改出租房”,“80后小夫妻爆改簡易婚房”等。當看到他們不甘于臨時的狀態,改造自己的出租房,我們不禁要問,我們選擇如何安放自己? 同樣的空間,不同住客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從我的視角來看,上邊代表臨時感的住處,而下邊是一個出于長期主義考慮的住處。 臨時感,首先有種“先湊合著”的意味,其次是“等到怎樣或者什么時候,我再怎么著”。這背后代表著一種“不融合”的觀點和態度。不對居住空間進行投入,因為這是房東的,不是我的;不對工作投入過多,因為公司是老板的,不是我的。但事實上,生活空間、職場空間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產生的真實的感受,都屬于你自己。它們長在你的身體上、靈魂上,深刻地影響著你。 所以,“湊合著”的臨時感貌似是一種節省能量的行為,自以為可以少付出,該投入的時候再投入,但卻很難從任何一個環境中獲得營養。所有臨時感的事情,看似是節省,實則在消耗。沒有對空間、公司、身邊人的投入,就無法從任何地方獲得成長的養分。 長期主義:在彼此長成的容器中安放自己 長期主義究竟是什么?生活在一個空間里,也許是一天,也許是一輩子,我不知道會有多久,但是我不湊合,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活在當下,就在此刻。這是我的一個老師告訴我的,他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因為我們真的很難真正等到“什么時候再怎么著”,所以就在當下,此刻做你能做的,事情便會慢慢發生變化。 第三條,在融合中彼此長成。如果說臨時感是堅決的分別性,既不融合,也不投入。那么秉承著長期主義,就要放下這種心。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融合中彼此長成,才有可能找到相對舒適的空間來安放自己。 關于長期主義的戰略思考與全然交付 臨時感是以不確定應對不確定,而長期主義是以內心的秩序來應對世界的不確定。世界的不確定或者這件事本身是確定的、真實的,不會因為你是否擔憂而有所改變,能改變的只有關于自我的內心秩序。 內心的秩序應該如何建立呢?偏理性的是戰略思考,偏感性的是對愛的看法。 針對理性的戰略思考,我想說“‘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這是一個思維框架。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不知道如何放置的資源。同樣的,一大堆信息放在這里,沒有思考框架,也就無從梳理,人就很焦慮。“點線面體”就是指人很難從當下看到的點做判斷,其實每一個點都是一條線,附著在什么樣的面,這個面又在什么體上。 舉個例子,過去我們經歷了中國幾十年的宏大崛起,十年前你買了房子就跑贏了大盤。這是在“體”的崛起上,你享受了一個點的線性周期的紅利。所以當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只看當下的點是無從選擇的。 當你看到一個點的時候,你不僅要看到這個點當下所呈現的樣子,還要考慮它經歷了什么樣的線性周期,現在處于這個周期的什么階段,這個周期是在什么樣的面上,在什么樣的經濟體里。 另一個層面,今天中國雖然總體增速在下降,但相比較之下依然是高速增長的國家。你會發現傳統交易模式的商業、以互聯網為效率工具的商業和以智能算法為驅動引擎的商業,三浪并發。 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定是后浪推前浪。傳統的報紙雜志是第一浪,門戶收割了傳統的報紙和雜志。而百度作為搜索引擎,又收割了所有的互聯網內容。接著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搜索又變成了推薦。 你會發現突然之間,我們的閱讀內容從百度變成了頭條,我們的娛樂從優酷變成了快手和抖音,我們的商業從京東變成了拼多多。這代表著第二浪的互聯網商業與智能商業之間已經開始了,并且逐步走上了舞臺的中央。當我們選擇在哪里放置我們的長期主義時,要考慮這個點在三浪的哪一浪里,這是一個選擇。 但人類不是機器,我們不能總用純理性說服自己,所以我倒認為短期是理性的,而長期一定是因為你的熱愛。愛,是太大的話題,我只能引用李安的一句話,他說,“愛是全然交付”。愛,要求有勇氣,心甘情愿,無怨無悔。做到如此很難,但依然可以作為一個衡量刻度,評估你對某件事情的熱愛程度。如果分的很清楚,別說全然交付,能少付出就少付出,能趕快結束就趕快結束,那也就證明了你不愛這件事情,自然也是沒有辦法去堅守長期。 在今天這樣一個復雜多變、機會叢生的時代中,希望各位能夠擁有自己的長期主義,找到這樣一個空間,安放自己的人生和夢想。 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對觀點贊同或支持;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