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九月開學季的到來,以老師、學生為目標的各類校園違法詐騙行為又開始愈演愈烈。在近期發生的校園詐騙案件中,影響最惡劣的當屬廣州市公安局查獲的健康貓APP“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案,已導致25萬體院師生費用被套,引起了較大的社會輿論。當然,這只是校園詐騙中的個案,此外還有諸如冒充校長、冒充警察、“校園貸”等重大詐騙案件發生。 冒充“校長”騙老師轉賬 常德一位中學女教師收到短信,對方自稱“校長”,短信是為告知她自己的新手機號。第二天“校長”以不方便向好友轉賬為由,請求先轉給她再由她轉給好友,轉賬完畢后對方稱需要臨時再轉一部分費用救急。而當受害人找到校長詢問此事時,才發現對方是冒充的“校長”。 近期正值開學季,很多詐騙分子將目標盯上了老師,通過冒充學校領導或親友等關系向受害人發送短信,聲稱手機換了號碼,以自己不方便或應急為由,讓受害人幫忙為自己的朋友賬戶轉賬。由于嫌犯能準確說出受害人的身份信息,不少人因此上當受騙。 偽裝警察對女教師進行恫嚇詐騙 近日,上海一女教師遭遇電信詐騙,對方偽裝成警察在電話里對其進行恫嚇。騙子稱她在外地辦理的一張電話卡涉及詐騙,誘導她配合警方調查,先到酒店開房間,并通過社交軟件發送偽造的警官證和假公函,增加受害人心理恐慌。在得知受害人有410多萬元股票時,要求她對這筆資金進行所謂的"安全"操作。 最終幸虧警方及時出警干預,才幫忙避免這場損失。很多詐騙分子抓住女性教師膽小的心理,以電話聊天進行威脅恐嚇的形式,使受害人在手忙腳亂中配合騙子轉賬操作,導致被騙。 以“獎助學金”為幌子進行校園貸詐騙 近日教育部下發通知,要確保助學貸款“應貸盡貸”,確保入學后資助精準有力。在新生入學以及獎助學金發放前后,要通過多種方式提醒學生警惕各種“校園貸”“套路貸”和“回租貸”等,警惕各種打著獎助學金旗號的詐騙行為。 以校園貸為例,一些不良“校園貸”不是正規金融機構向在校學生發放的貸款產品,而是個別不良網絡借貸平臺、企業、組織甚至是個人,專門面向在校大學生發放的臨時借款,往往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 類似“校園貸”行為的本質是高息貸款,打著善意的幌子行詐騙、敲詐之實。 守護者計劃小程序一鍵守護資金安全 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專家提醒,開學季針對師生的違法詐騙行為形式多樣,令人防不勝防。作為老師、學生自身或者朋友在遭遇此類虛假詐騙行為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報案并配合警方進行調查。 此外,老師、學生還可以通過目前已上線的守護者計劃小程序進行自我保護,如有遇到網絡傳銷、非法集資等可疑詐騙行為,可通過小程序進行實時舉報,避免更多人掉入詐騙陷阱。守護者計劃小程序為公眾隨時隨地一鍵查詢舉報提供了便利窗口,公眾可以快速、直接、準確地一鍵查詢舉報,讓詐騙分子無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