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前的1921年,來自中國的兩位年輕戲劇人士張彭春、洪深將《木蘭辭》改編成舞臺劇《木蘭從軍》,在紐約、華盛頓連演八場。這是木蘭這一形象第一次出現在美國舞臺:劇中人物穿著中國戲裝、勾臉、和著鑼鼓點,讓西方的觀眾見證到中國戲劇的傳統和原貌、以及中國故事的魅力。在當時,西方戲劇舞臺對中國人物形象充滿了歪曲和諷刺,《木蘭從軍》正是帶著打破這種偏見的使命,定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實性。 百年后的今天,2018年底,音樂劇《木蘭辭》再一次回到了美國公眾的視野,帶著重新定義什么是“真實的木蘭”的使命。“我想讓觀眾們知道,我們制作的是 追從原作木蘭辭詩篇 而 再次原創了劇目,真實的木蘭故事,而絕不是迪士尼的 花木蘭’, 尤其我們在服裝上做了歷史的還原,我堅持追尋的是有厚度的真實。”《木蘭辭》的制片人以及藝術總監李施羽說道。和一百年前相比,她面對的也許是更大的挑戰。李施羽攜手了美國作曲家 JOSEPH-VERNON BANKS 和 音樂總監 秦榛 擔任此音樂劇的音樂制作。秦榛旅美青年作曲家,聲音藝術家。 Mr. Banks is a member of the Dramatist Guil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mposers and Authors (ASCAP)。 木蘭這一形象在西方世界的聞名,靠的主要是迪士尼于1998年推出的動畫電影《花木蘭》。不得不承認,迪士尼攝制《花木蘭》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考察還是細致的。不過,花木蘭的丹鳳眼、扁平臉,總歸跳不出西方審美中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劇中的老奶奶甚至還錯用了日本人的形象。一個中國形象讓西方人去塑造,總歸像是丟了主權一樣,無可奈何。而解決問題的方式,只能是通過自己的原創重塑故事。通過戲劇 藝術,搭建一個小小的橋梁 傳播分享 我們 中國文化,這是李施羽最大的理想。劇目后, 在跟 施羽溝通中, 她告訴我“我相信很多藝術家 文藝工作者都做著 同樣理想的事情,只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方式和途徑。 她尊重每一位真真實實在做藝術行業的人”。 李施羽在國內師承著名音樂聲樂藝術家馬秋華教授。來到著名的舊金山藝術大學拿到表演碩士學位,又在美國出演Legally Blonde和The Wizard of Oz,以及在外百老匯出演多部音樂劇劇目。 同時 與 Alexie Cruz PRODUCTION DIRECTOR 攜手創建了“五行”戲劇公司( Five Elements Theater) 。音樂劇《木蘭辭》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來源于中國故事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木蘭辭》的所有演員都是在紐約出生長大的華裔,甚至還包括數位九歲的小朋友 (招募演員:Joyce Luo ,Conder Shou, Mengyuan Wang,Stephanie Zhang,Valentina Zheng,Ethan Tian,Evan Tian, Haley Feng,Cecelia Zhang,Rita Li, Alexandra Szeto-Joe)。為了讓平時很少能接觸到中文或中國文化的小朋友們能夠通過這一機會了解自己的身份,李施羽不僅將所有劇中音樂的唱詞盡量按照《木蘭辭》的原本翻譯,還鼓勵所有演員和父母一起閱讀《木蘭辭》原文。“讀原文詩篇還是挺難的,”《木蘭辭》的主演,15歲的羅遠卓說道。“迪士尼版本的《花木蘭》主要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是當我讀到原文’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時候,我才真正感受到這個故事中真正中國的、厚重的元素,不是愛情,是那份愛國之情。” 而對于一些細節,李施羽更是大膽改編。導演Alexie 特意強調了木蘭和姐姐之間形象性格對立的一幕:不同于性格大大咧咧的木蘭,姐姐是小女人的性格,但是在木蘭糾結是否要替父從軍的關頭,是姐姐鼓勵她勇敢離開,去追求自己報國的夢想。應該說,姐妹間對自由的向往在此刻是共通的。更為突出的是中華文化寫實的一幕。 其中 更為突出的中華文化的寫實特性的一幕 --- 例如,木蘭為了替父從軍,與父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舞臺中央的旋轉體現二人在“家”與“國”之間的無限躑躅。這種沖突是戲劇的,但更是中華文化中尋求“忠孝兩全”平衡的內核。 作為音樂劇演員的李施羽 為什么不參演這部劇目 呢? 她說 “建立一個理想國,把機會和 美好更多的留給我們未來吧! 個人認為這是作為一個藝術行業者的使命。很感謝我們團隊的所有人的努力(特此感謝 :海報設計師 王冰青 還有我們舞臺總監 ED JiHao)” 的確, 不同文化的融合需要這樣的使者,需要時間,無論未來如何,哪怕有那么一位不請自來的 國外友人能 看到 我們的故事。她相信將來一定更多的人能 了解 ,尊重彼此故事本身背后的文化。 《木蘭辭》在紐約的演出獲得爆滿,海報甚至登上了時代廣場大屏幕。在美國舞臺上被證實獲得成功的《木蘭辭》,也有巨大的潛力去感動世界。她計劃近期內將這部音樂劇進行再度創作,中英文同版本,加入更多中國傳統元素,并帶回中國 與觀眾見面。 對于國內年輕觀眾來說,音樂劇仍是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她希望在這種形式下,鼓勵觀眾踴躍去鑒賞國外引進的經典作品同時 創造真正屬于中國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