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系統總結高元鈞光輝燦爛的藝術生涯,深切緬懷他對曲藝事業作出的杰出貢獻,教育和啟迪當代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勇于擔當、不辱使命,繼承好傳承好山東快書這門藝術,更好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曲藝事業,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共同主辦的紀念高元鈞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在京舉辦。該系列活動分為上午的座談會及晚上在八一劇場舉行的《向大師致敬》主題演出。 民間藝術的一面旗幟 ——中國文聯、中國曲協舉辦紀念高元鈞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高元鈞是我國著名山東快書藝術家,郭沫若曾盛贊他是“民間藝術的一面旗幟” 。9月8日,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共同舉辦紀念高元鈞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李前光、姜昆、吳文科、朱光斗、孫立生、王連成、高洪勝等從不同角度緬懷了高元鈞的高尚德行,贊譽了他的藝術成就。座談會由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董耀鵬主持。當晚,紀念高元鈞誕辰100周年演出《向大師致敬》在北京八一劇場舉行。 一代曲藝大師是怎樣練成的 回顧高元鈞77年的人生歷程,他見證了新舊兩個社會的更替,從走碼頭跑江湖的民間藝人歷練為令人敬仰的一代曲藝大師,“山東快書”由他命名,他為自己摯愛的這門藝術貢獻了畢生心血,使之發揚光大,唱響大江南北。他的藝術風格、從藝品格、做派修為,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始終保持植根生活、說唱百姓的深厚情懷。曲藝界向來講究“不隔語,不隔音,才能不隔心。 ”高元鈞總會隨身攜帶鴛鴦板,遇有喜歡山東快書的觀眾,不論地點,不問身份,有求必應,打板就唱。他給前線戰士唱過,給炊事員唱過,給病人醫生唱過,給理發師唱過,給候車旅客唱過,在朝鮮戰場、在福建前線、在天山腳下、在林海雪原、在廠礦工地、在鄉野田間、在南疆海島、在哨所邊關,到處都烙下了他的足跡。 二是始終保持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非凡魄力。在曲藝界,高元鈞堪稱改革創新的闖將,他說過,“要想行內站得穩,脫胎換骨心要狠” 。曾經被稱為“唱武老二”的山東快書,不乏夾雜著一些“葷口” ,影響著這門藝術的廣泛傳播。高元鈞毫不猶豫地剔除掉傳統快書中所有糟粕,用健康的又充滿趣味的內容加以替代,賦予傳統快書以新的生命。面對新中國成立后巨大的時代變遷,高元鈞又以編新演新、說新唱新為突破口,編創了《劉巧兒團圓》 《抓俘虜》 《長空激戰》等經典作品,帶動了山東快書編演新書蔚然成風。 三是始終保持苦心孤詣、精益求精的傳世匠心。曲藝界有句藝諺,叫做“吐字不清,如鈍刀殺人;一字不清,觀眾發懵;一字不到,觀眾發燥” 。高元鈞也常講這句話,而且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身體力行。在創作《一車高粱米》的時候,他與志愿軍英雄司機交朋友,一遍遍打磨,一遍遍錘煉,成功塑造了“大老郭”這個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為了演好角色,高元鈞向京韻大鼓大師劉寶全,京劇大師蓋叫天、梅蘭芳等學習表情、眼神、動作和聲音。就連被譽為“活武松”的蓋叫天在觀看他表演《武松打店》時,也情不自禁地連聲叫好。 四是始終保持注重教育、善于總結的寬廣眼界。高元鈞不僅是卓越的表演藝術家,還是優秀的曲藝教育家。他辛勤耕耘半個多世紀,碩果累累,桃李滿天下,培養了200多位有影響、有成就的山東快書藝術家,建起了一支山東快書人才大軍。高元鈞深諳曲藝理論研究的重要性,他與人合作編著《表演山東快書的經驗》 《山東快書藝術淺論》 《快書快板研究》等,填補了山東快書理論上的空白。高元鈞高度重視曲藝教育和曲藝研究,樹立了“上臺能表演、下臺能創作、張口有理論、身后有學生”的典范,展現了寬闊的視野和戰略的眼光。 (姜昆 中國曲協主席) 高元鈞對山東快書的現實啟迪 在紀念高元鈞誕辰100周年之際,回眸他所走過的歷史足印,思考他所作出的藝術貢獻,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經驗值得關注。 一是藝術的傳承,首先在于培養并推出杰出的傳人。不可想象,如果沒有高元鈞,山東快書會有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及相對高超的發展水平;沒有高元鈞及其依托部隊文藝系統的大力推廣和培育新人,山東快書會有當初人才輩出的隊伍格局和流布全國的發展氣象。呼喚并培養許許多多高元鈞式的藝術新人,因而是使山東快書藝術不斷繁榮的根本保證。 二是藝術的提高,主要通過藝術實踐者素養的提升。高元鈞從一個曾經討飯謀生的流浪藝人,成長為具有大師品格的杰出藝術家,除了客觀的歷史條件與優越的社會環境,他本人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提升自己綜合素養的刻苦修行,才是更為本質的內在動能。 三是藝術的創新,必須立足對自身優秀傳統的全面深刻繼承。高元鈞之所以能在不斷推出新的優秀節目等創新方面獲得成功,根本的原因,是他對于自身的藝術傳統,有著全面系統的把握和深刻精到的繼承。面對一個時期以來曲藝界許多打著“改革”旗號的“改行”行為、懷著“創新”初衷的“創傷”實踐和標榜“革新”行動的“革命”效果,借紀念高元鈞百年誕辰之機,予以對照檢查,校準實踐指針,實在很有必要。 (吳文科 中國曲協副主席) 為兵服務的曲壇楷模 1951年3月,元鈞大師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身臨戰火燃燒的抗美援朝最前線。敵軍依仗空中優勢狂轟濫炸,來自天津的慰問團團員、相聲名家常寶堃和琴師程樹棠光榮犧牲。同行在身邊浴血倒下,元鈞大師不但沒有退縮,反而主動提出要求參軍。經過血與火、名與利的考驗,在慰問團團長廖承志的推薦和副團長、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陳沂的支持下,元鈞大師如愿穿上軍裝,編入總政直屬的技藝團曲藝隊,實現了從山東快書一代宗師到人民軍隊文藝戰士的轉身。 新中國成立后頭幾年,山東快書領軍新中國曲藝,《一車高粱米》 《抓俘虜》 《三只雞》等反映軍事生活的曲目最為火爆。這些個段子一一經過元鈞大師精益求精的編創打磨和出神入化的舞臺呈現,唱響前方后方,風靡廣大城鄉,成為具有經典資質的說唱藝術精品。 元鈞大師在他大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與我軍結緣尤深。他出身貧苦,與來自老百姓的人民軍隊血脈相通。他親歷戰火,深知人民軍隊的革命本色和英雄血性。他把鼓舞軍心振奮士氣、增強部隊凝聚力戰斗力作為創作演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看成是履行文藝戰士職能和共產黨員責任,乃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根本所在。最可貴的是,他堅守此道,終生不渝,為我們做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學習榜樣。 (朱亞楠 原解放軍出版社社長) (朱光斗 中國曲協顧問) 繼承好山東快書是最大的孝順 父親總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親切,他的風趣幽默,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歡樂,他一有時間就和我們在一起。 他時常給我們講述他悲慘的童年和他在舊社會作藝的艱辛;為我們講述他為中央首長演出,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的激動心情;為我們講述他赴朝慰問見到志愿軍奮勇作戰的英雄事跡;為我們講述他賑災慰問感受到災區軍民不屈不撓重建家園的精神。 在藝術上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不厭其煩地為學生們做示范,在生活上他更是體貼入微,學生到家里學習總是管吃管住。我們每每回憶起和他一起生活的美好時光,都感到無比的幸福。我是高元鈞的兒子,又是山東快書的傳承者,繼承好山東快書是對父親的最大的孝順。 (高洪勝 中國曲協山東快書藝委會主任) 山東快書的繼承與發展 我9歲開始跟是師父學習山東快書,也拿了一些獎,說起來也算是幸運的。前不久,我參加了央視七套舉辦的全軍誰是戰士的評選,有幸拿到了年終冠軍,歷時8個月的7場比賽中,我唱了5場快書,其實導演更希望我上去說相聲或演小品,和我競技的是歌曲舞蹈小品雜技會很吃虧的。當然我很感謝他,但我還是堅持了我的想法。我想所有的快書人在這個時候都會和我做出同樣的選擇。 7場比賽我只唱了5段快書,因為題材的限制,作品真的很少,而作品是任何一種藝術的血液。我也想呼吁廣大快書人動起來,有了好作品做積淀,快書前方才會是一片春色。有人說現在快書是一個平淡時期,但那不正是快書人異軍突起的好時機嗎?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中,我們新一代的快書人一定會擔當起繁榮快書的責任,堅守住快書的陣地。 (魏鵬 武警文工團曲藝演員) 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董耀鵬等作協、曲協領導以及田連元、趙連甲等文藝界、曲藝界代表和高元鈞眾徒、家屬代表出席座談會。 ????在當晚的演出中,唐愛國、蔡小華、魏鵬等老中青少名家新秀先后登臺,通過評彈、京劇、山東快書等多種藝術形式重現了高元鈞的傳奇經歷,演員們演出了《一車高粱米》《金媽媽看家》《武松打虎》等高元鈞經典代表作,以懷念和致敬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