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陳傳興導演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全國公映,行人文化和活字文化編著的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全國出版發行。電影和圖書聯手,以跨媒體的方式將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先生曲折跌宕的一生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藉由葉嘉瑩先生的解讀,中國最美古詩詞煥發全新的光彩。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是陳傳興導演為葉嘉瑩先生拍攝的同名傳記電影的衍生圖書,由行人文化和活字文化共同策劃編著。影片僅有120分鐘,但拍攝過程中卻積累了百萬字的訪談素材,以及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是了解一代詩詞大家,乃至百年中國、千年文脈難得的口述史料。本書在這些素材基礎上進行系統整編,多角度再現葉嘉瑩先生滄桑多艱但秉持“弱德之美”的人生,凸顯中國詩詞不朽的傳統和靈魂。 紀錄片鏡頭中的葉嘉瑩,亦是他人為鏡所映射出的葉嘉瑩 全書對應葉先生在不同時期執教過的四所大學——臺灣大學、哈佛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南開大學,分別成章,每章都由“葉先生自述”與“眾說葉嘉瑩”組成。葉先生如今的狀態,以及在古典詩詞方面的成就猶如朗月當空,清輝萬里,堪為“似月停空”;而每位受訪者仿佛江河湖海,大家各有視角,分別映照出一代大師鮮為人知的靈動與鮮活,是謂“月映千川”。 葉先生的自述內容提煉自紀錄片拍攝時的17次深度訪談及多次演講,并結合《要見天孫織錦成——我來南開任教的前后因緣》《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后之成就》等文補充而成。行文采用第一人稱視角,通過葉先生對個人詩詞作品的解讀,勾勒出她輾轉臺灣、波士頓、溫哥華等地,而最后選擇葉落歸根,留在南開大學教書的豐厚人生。 三四十位被訪者包括葉先生的朋友、同事、學生、鄰居、醫生等,都與她交往甚篤。葉先生的生平經歷和學術脈絡,能從相關被訪者的敘述中看到呼應,從而在文字空間中形成一種交流與互動。他們多元的視角,全方位展示了葉先生在人格、學養、精神世界高度統一的大師風采,以及葉先生在各個方面給他們帶來的深遠影響。 這些文字詳盡呈現了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細節,彌補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是完整了解這位“古詩詞的女兒”傳奇一生的精彩讀本。 以詩述往,洞見百年中國,接續千年文脈 全書的四個部分各以一句葉先生的詩為題,分別是:植本出蓬瀛;入世已拼愁似海;變海為田夙愿休;要見天孫織錦成。所選詩句或潛藏著她的自我認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態度,或預示著她的命運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縮影。 葉嘉瑩一生與古典詩詞綿密交會,是研究者,更是傳播者和創作者。她不僅以研究教授古典詩詞為業,也把平生境遇與真摯情感融入一首首詩詞記錄下來。她的作品是個人經歷的寫照,還反映了20世紀以來家國的興衰、文化的變遷,是一部處于新舊時代沖突下女性不斷成長與反思的生命史。 在詩詞感發力量的支撐下,生于戰爭年代的葉嘉瑩度過了種種憂患與磨難,卻“歷盡風霜便未死”,始終從詩詞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把這種力量不斷傳遞給下一代。如今,接近百歲的她仿佛化鵬之鯤,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間,亦達到了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可以說,詩詞拯救她于亂世,她亦背負起復興詩詞的使命,延續著中華千年的文脈。 全媒體多角度呈現,當代人領略傳統之美的窗口 基于電影拍攝時豐富的影像素材和原本掌握的資料檔案,本書中展示了百余張圖片,作為文字敘述的視覺補充。其中包括手稿、信札、舊照、書影、劇照等,有不少是來自被訪者的首次披露。 書中專門設置兩個二維碼,掃碼后可觀看到影片中的精彩片段,還可仔細聆聽玩味在電影中作為另一條隱晦敘述線的音樂《秋興八首》。 本書由電影衍生而來,更進一步豐富了影片的內容。相比其他傳記,本書最大的特點是調動一切可用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將葉先生的自述、詩作與他人的回憶、感發熔于一爐,力求以多元視角呈現出一位立體、豐盈、臻于至境的葉嘉瑩先生。葉先生的存在,讓古典詩詞的感發力量和文化價值得以發揚光大,從而使中國文化的種子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10月14日,《掬水月在手》電影首映禮、新書發布會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學者許知遠和導演陳傳興對談。 內容簡介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傳記電影大量采訪素材為基礎,將百萬字錄音稿系統整編,輔以百余張高清劇照、手稿信札,補充了因影片時長所限無法展現的更多內容,立體展現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每部分對應葉先生在不同時期執教過的四所大學——臺灣大學、哈佛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南開大學,各部分由“自述”與“眾說”(朋友、學生、同事、鄰居、醫生等)兩大板塊組成。多元不同的視角,全方位呈現葉先生在人格、學養、精神世界高度統一的大師風采。 四部分皆以葉先生的一句詩為題目。所選詩句或潛藏著她的自我認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態度,或預示著她的命運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縮影。 葉嘉瑩一生與古典詩詞綿密交會,她不僅以古典詩詞為業,更在古典詩詞中所蘊涵的感發生命與人生智慧的支撐下渡過了種種憂患與挫折。《掬水月在手》將葉先生的自述、詩作與他人的回憶、感發熔于一爐,以期讓古典詩詞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因葉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編輯推薦 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同名圖書 百萬字錄音稿提煉十萬余字精華,輔以高清劇照、手稿信札作為視覺補充,詳盡展現一位古典詩詞大家的生命歷程與學術成就,是葉嘉瑩先生言傳身教的實錄。 古典詩詞大師amp;文學紀錄電影大師兩位大師的深度對話與靈感碰撞 “我拍了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獨》,呈現的是一個女人的百年史。” “我希望回溯到詩詞更為本質的層面,通過葉先生來討論‘詩和存在’的問題。” ——導演 陳傳興 《掬水月在手》中呈現的葉嘉瑩,是紀錄片鏡頭中的葉嘉瑩,也是前所未有的、以他人為鏡映射出的一個多面的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在古典詩詞方面的成就猶如朗月當空,清輝萬里,堪為似月停空;而每位受訪者仿佛江河湖海,大家各有視角,分別映照出一代大師鮮為人知的靈動與鮮活,是謂月映千川。 張伯禮、北島、戴錦華、白巖松、歐陽江河感動推薦,白先勇、席慕蓉、痖弦、鄭培凱、田曉菲、陳洪、張靜等三十余位摯友學生傾情回憶 《掬水月在手》既有葉嘉瑩先生的自述,更有前所未有的“眾說葉嘉瑩”,多元視全方位展示一代大師在人格、學養、理想,乃至舉手投足、言談舉止間的風采。 特別收錄《〈掬水月在手〉電影注解》,還原導演創作始末,提供觀影指南 獨家放送日本知名音樂人佐藤聰明傾力打造的電影音樂《秋興八首》 獨家收入電影精彩片段節選,掃描書中二維碼可聆聽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