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保險養老品牌“大家的家”正式發布,自12月16日起,大家保險聯合央廣網等多家媒體推出聚焦養老跨界類談話節目——《養老大家談》。12月21日,如是金融研究院的院長,著名的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大家資產的副總經理胡德佳、大家人壽的總精算師王智勇一起走進央廣網直播間,從社會、金融、經濟等多個維度,暢談養老話題。 經濟規律無法改變,養老需要改變自己 如是金融研究院的院長,著名的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分析指出,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避免,放眼整個世界也沒有任何國家有成功扭轉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先例。所以,在當下社會,80后一對夫婦養兩個孩子甚至養三個孩子,然后養兩對父母、四個老人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在經濟發展進入了減速期階段,這個壓力無可避免的發生在了80后一代身上。 而這種態勢,從宏觀運行上來看是無解的,人們只能適應——改變不了經濟規律,改變不了人口結構,就只能改變自己,就要未雨綢繆:第一,降低指望子女養老的預期;第二,拋棄安度晚年的意識,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延續高品質生活狀態;第三,做好理財養老準備,多買商業保險。通過盡早選擇特定的保險產品,來配置好自己的人生,從而在以后能夠獲得一個高品質的老年生活。管清友還談到,針對養老的籌備,歸根結底就是要多攢錢——多買商業保險未來養老的質量會更好,可以選擇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如果一個人能同時擁有“三支柱”:基本養老險、年金和商業保險,養老也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對此話題,大家資產的副總經理胡德佳表示贊同并補充,人不理財、財不理你——時間是最好的工具,越早的規劃對未來,對未來養老的儲備就會越從容。因為投資的背后是一個復利概念,積少可以成多;同時越早規劃的成本也越低。大家人壽的總精算師王智勇也建議年輕人在規劃養老方面要早規劃、多打算、量力行。越早規劃財務壓力就越小,多方考慮能讓養老生活更加保險;同時,在做養老規劃的時候也要根據自身經濟情況來,合理投資,保障當下和未來的生活質量。 理想養老生活:心態好、不脫節、親朋近 在談到理想的老年生活,管清友表示,首先不希望被子女啃老;其次不能和當下的社會生活脫節,要一直保持一個積極、充滿活力的生活狀態;第三點就是不要脫離原有的社交圈,能夠和子女、朋友保持一個良好的物理距離。歸納起來就是三點:心態平和,不與社會脫節,住得離親朋近。 對此,胡德佳也談到,居家養老符合中國傳統習慣和社會現狀,大家保險所推廣的“城心養老”,就是在不改變地域環境,不改變“一碗湯”距離的基礎之上,實現養老在資源上、品質上、時間上、精力上的最優匹配。 針對大家最關心的“城心養老”社區落地問題,大家人壽的總精算師王智勇補充,大家的養老社區有別于國外以及國內傳統的養老社區。首先,在選址上,要求方圓5公里之內必須要有一家三甲醫院,比如大家保險在北京南城的友誼社區,在街的對面就是友誼醫院,它是全國最有名的老年醫院。其次,在服務上也包含基本服務和增值服務,基本服務包括和居住相關的清掃、維護等內容,增值服務會為社區里的老人們提供一些日常的社交活動。 做好財富規劃,輕松配置人生資產 當談到養老和資產配置的問題,管清友表示,養老規劃其實就是人生配置的一部分。所以,一個人從什么時候談論養老金都不早,都應該盡早去設想這些問題?,F在的年輕群體已經在非常深入地討論養老問題,這表明了社會的進步,表明了金融意識、養老意識的提升,也反映了大家追求高品質老年生活狀態美好的愿望。 對此,胡德佳表示認同管老師的觀點,養老規劃是人生規劃的一個階段,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對自我的認知、對養老保險產品的認知。大家對養老關注度高,是因為社會發展和財富積累到了相應的高度,民眾的認知能力在提升,而怎么做好服務,對養老從業者是一個挑戰。 管清友補充到,養老規劃肯定是包含你去買特定的保險產品,但買保險的只是養老規劃的一部分,養老規劃肯定涉及到所謂年齡、選擇的產品形式、服務形式,買的保險品種,保險是一個系統。未來每個人都要進入高年齡狀態,所以必須要做好人生資產的配置。 12月15日,大家保險養老品牌“大家的家”正式發布,致力于成為中國最受信賴的養老服務大專家,成為長者們精彩的大家庭,也為年輕人規劃人生提供了一份“超前”選擇。品牌以親情為內核,以家庭的全生命周期和全場景為服務對象,主張讓愛近在咫尺,讓每個人在人生的后半場都有一個體面的,和世界不脫節的老年生活。 |